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在崇明中学,就有一群同学将日常的垃圾分类搬上银幕,通过公益片的方式讲述校园里的垃圾分类小故事。
镜头一:课间,同学原本将收音机中的废旧电池丢进干垃圾桶,随后意识到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将其丢入有害垃圾桶。
镜头二:午休期间,同学吃完桶装泡面,打算将整个包装盒丢进干垃圾桶。“里面剩余的泡面是湿垃圾,包装盒是干垃圾,应该分开丢放。”经提醒,同学将垃圾正确分类丢放。
镜头三:体育课后,同学们喝完饮料,将塑料瓶随手扔进垃圾桶,一旁的同学出手制止并说明:“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应该放入专门的垃圾桶内。”
结合知识科普,微电影通过三个校园场景详细阐释了有害垃圾、干湿垃圾、可回收垃圾的区别及分类方法。同学们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推出后,反响良好,视频有近万的点击量。
这部作品出自崇明中学的瀛庠微电影社(瀛,指崇明岛的别称瀛洲;庠,泛指学校)。社团成立于2018年9月,代表作品有《追星人》《五洲环路的日子》。其中,《追星人》讲述了“风云人物”胡一鸣在崇中的点滴故事,还原了一个校园少年的逐梦历程。在团市委、市教委主办的“未来杯”微电影大赛中,《追星人》入围并获奖。微电影社还与老师合作,一起拍摄了微电影《高考加油》,为学长学姐们加油鼓劲。
在拍摄一些人物较多的大场景时,演职人员基本都是同学。“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小故事。”演员施钰桦告诉记者,自己曾担任学校的垃圾分类志愿督查员,片中的场景再熟悉不过。自推进垃圾分类以来,崇明中学全校师生通过主题宣讲、分层培训、志愿督查、评比考核等多形式多维度的行动,已经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内化成每一位崇中人的实际行动。
“贴近校园生活,讲述身边的故事”正是本片导演、微电影社社长徐天予的目标。“一部电影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在垃圾分类微电影拍摄初期,脚本主要以介绍垃圾分类小知识为主。“知识介绍的科普性比较强,这样平铺直叙缺少了一些剧情,穿插几个小故事会更加生动。”于是,便有了影片中三个取材校园的实例。
在社团成员眼中,徐天予是一位有想法,并能付诸实践的行动派。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徐天予一人包办了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多项工作。说起自己这位搭档,社团另一位骨干成员应琪表示,这是一个想法很多的姑娘。“平时她就会和我分享一些自己创作的诗词,针对微电影的剧本,她也会一再修改,提出自己的想法。”
在微电影的片尾,背景是一幅美丽的晚霞图,它的由来颇为奇妙:拍摄微电影的当天傍晚,大家正在上晚自习。“哇,真好看。”同学们都被窗外绚丽的紫色晚霞震撼。身边刚好有拍摄用的单反相机,机不可失,徐天予将相机传递到窗边的同学,定格下这美丽的瞬间。通过镜头,同学们发现、记录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