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14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性,人性!
  梅花盛开(资料图片)

  □ 小禾

  在最美人间四月天,笔者有幸与同事赴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大学教授们一起讨论“哲学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课题。期间提到了“木性即人性”的话题,一下子引发了我的好奇与思考。

  木性的核心就是生长。一年四季的生命轮回中,树木在春天发芽开花,夏天肆意生长,秋天收获果实,冬天静静休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一生的成长过程,如同树木一样,经历了天真无邪的童梦韶光、努力绽放的花样年华,迎来了成熟稳重的半百之年、乐天知命的桑榆暮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生命发展的规律,木性和人性皆是如此。

  树木和人成长经历中接受的滋养和考验也是一样的。树木的成长离不开大地母亲的哺养、阳光雨露的滋润,当然,有时也会遭遇疾风骤雨的摧残,如果过于茂盛,野蛮生长,还要定期地修枝剪杈。只有经历这样成长的过程,树木才有挺拔优美的姿态、绿意盎然的生机。人亦复如是。茁壮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培养引导、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芬芳书香的熏染,但也要经历社会的锤炼和岁月的磨砺,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更好地向阳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如同尼采的那句经典名言: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根就越要伸进黑暗的地底。

  木的品质和人的品质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在古代文人雅士们的诗文中常有体现。《诗经·小雅·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形容君子如树,风采无限。唐代杜牧笔下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隐含了对自然和人类生命力的赞美。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描绘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也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强者。把树木特性和人格隐喻对应起来的还有“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的竹,象征虚幻若谷与气节操守,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傲雪绽放的梅。古人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以此颂扬坚毅正直、品格高尚的人。

  木性和人性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中医提倡人要经常抱抱树,称之为地补。明代《遵生八笺》就曾写到,攀缘树木能“疏肝利胆,通络活血”,所以,中医调理中用到了很多树木类的药材。同样,瑜伽或太极爱好者喜欢在大自然中练习,尤其喜欢在树木葱茏的地方盘腿而坐或站桩。瑜伽中还有种树式的练习,就是站立如松,把自己和大树融为一体,内心感受生命的顽强和坚毅。

  木性即人性!愿当下的我们能多领悟木性和人性的关系,学习木的品质、智慧,放下手机,和家人多去大自然中晒晒太阳,抱抱大树,在人生的四季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悦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乡愁:永恒的情感与时代的回响
茶歇微语
木性,人性!
崇明报悦读06木性,人性! 2025-06-14 2 2025年06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