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面对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2024年9月,崇明区陈家镇积极响应号召,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立足基层理论宣讲需求,创新打造“传陈”特色宣讲品牌。针对基层理论宣讲存在的资源分散、形式单一、覆盖面窄等痛点,通过整合力量、创新载体、精准施策,构建“3×3”理论宣讲矩阵,打造立体式理论宣讲新格局,切实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主要做法
(一)以联促合,凸显宣讲“磁场效应”
1.组建“传陈”宣讲团,凝聚多元合力。由镇宣传条线牵头,整合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村居青年骨干等200余人力量,成立“传陈”宣讲团,以“传播红色思想、传承革命精神、传带青年队伍、传扬本土文化”为宗旨,常态化开展特色宣讲系列活动。
2.强化专业赋能,锻造宣讲“尖兵”。邀请高校教授、市级宣讲专家开展面对面授课,围绕党的理论解读、宣讲技巧提升等主题,举办专题培训4场,覆盖宣讲骨干800余人次,全面提升理论素养与实战能力。
3.构建大宣传联盟,激活区域资源。联合东滩地区驻区单位、企业、学校等成立“融绘东滩”大宣传联盟,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共享场地、师资、课程等资源,打造“宣讲资源库”,举办联学联建活动,推动理论宣讲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
(二)寻新求变,放大宣讲“破圈效应”
1.“传统+新兴”阵地全覆盖。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在机关、村居等传统阵地开展“面对面”宣讲207场,覆盖人数9000余人次;同步拓展新兴领域,针对新业态群体定制“短平快”微宣讲14场,覆盖人数542人次。
2.“理论+文艺”融合接地气。创新“宣讲+”模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情景剧、小品、非遗展演等结合,变“读稿”“灌输”宣讲为“沉浸式”“互动式”,真正让广大百姓听得进、记得住。
3.“五老+青年”结对传薪火。建立“老带新”传帮带机制,组织老同志与宣讲团年轻干部,通过集体备课、座谈讨论等方式,广泛开展研究式、讨论式、浸润式学习,带动宣讲团成员学深悟透。
(三)化整为零,激活宣讲“雁阵效应”
1.锚定宣讲“靶向标”。主动深入基层,和基层村居对接,围绕宣讲对象关心的难点热点和不同受众类型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分众化设计宣讲主题,不断满足各类人群的多维需求。
2.奏响宣讲“新乐章”。注重收集日常走访中基层的“急难愁盼”,针对基层对理论宣讲的实际需求,梳理“传陈”宣讲队伍课程清单,为基层提供“按需点单-精准派单-成效回访-复盘提升”的“菜单式”宣讲,以宣讲切口“点对点”推动成效转化“实打实”。
3.搭乘新媒“快车道”。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魅力陈家镇 阔步新征程”专题专栏,扩大理论学习和陈家镇特色亮点宣传覆盖面,让党的创新理论快速从“指尖”到“心间”。
取得成效
(一)理论宣讲“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传陈”宣讲团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讲网络,在宣讲团队整体打造提升的基础上,重点培育骨干宣讲员79名,覆盖全镇28个村居,推动基层宣讲从“零散化”向“系统化”升级。
(二)群众参与“破圈效应”持续扩大
“宣讲+文艺”“线上+线下”等模式有效打破年龄、职业壁垒,不仅让老党员和基层群众爱听,也让青年群体参与率明显提升,理论宣讲真正成为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的精神大餐,得到了群众的众多好评。
(三)品牌影响“雁阵效应”逐步形成
“传陈”经验获市级媒体报道2次,区级媒体报道1次,相关做法被作为崇明区典型案例推广,陈家镇也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先进成果,持续做好“传陈”宣讲团理论宣讲工作的优化升级。
经验启示
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陈家镇“传陈”品牌的实践表明:
(一)队伍建设是基础,要激活宣讲内生动力,通过不断提高宣讲成员理论素养和宣讲技能,为宣讲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机制创新是核心,需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破解基层宣讲“碎片化”难题;
(三)群众需求是根本,要以“小切口”讲“大道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四)技术赋能是抓手,善用新媒体扩大传播半径,实现理论宣讲“精准滴灌”。
未来,陈家镇将持续深化“3×3”矩阵建设,推动“传陈”宣讲品牌与文明实践、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崇明样本”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 版面内容由区文明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