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惠斌
“忧国忧民忧乡,碧血丹心留恨史;同心同德同谱,白头昆季哭忠魂。”1941年,王清穆病逝沪上租界,国学大师唐文治悲切写下这副挽联,表达痛失至交的哀悼之情。王清穆(1860—1941)进士及第,先后任职户部、外务部、商部,是我国近现代颇负盛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在清末民初动荡变革时代,以卓越的经世之才、救国之志,致力于创办实业、督办教育、申办铁路、兴修水利,书写了令人瞩目的人生华章。
王清穆出生于崇明城内南门街西侧宁远堂王宅(今城桥镇八一路、新崇南路口西南)。1904年,购置今新崇南路、富民街一顾姓旧房,改建住宅。1915年春,因父亲病故还乡,王清穆在西距县城50里的堡镇西首沈安状大石桥附近,依照崇明习俗,将父母棺骨合葬落墓,并在墓地左侧建造了一座富于海岛传统建筑特色的“四汀头”住宅,题为“农隐庐”,自号“农隐老人”。他在随后所写的《农隐庐记》中畅怀:人生半百,漂泊在外,如一叶不系之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磨难和纷扰世事,对喧嚣红尘殊感厌倦,身心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隐逸生活。如今重回故里,寄身乡野,与农夫共话桑麻,体验稼穑的艰辛,问雨课晴,自得其乐。从此,他与乡民比邻而居,甘为农夫,安之若素。
农隐庐今已不存,但上世纪60、70年代之前曾被改为学校,今公交南堡线上其所在地附近,犹有“财贸中学”的站名,依稀可以窥见当年的历史踪影。崇明传统民宅与大江南北各地的有所不同,一般以独宅居多,向阳傍水。建造时,先在四周开挖河沟,俗称“宅沟”,挖出的泥土堆放在宅基边,使民宅地基高高隆起,可防江海潮水的侵袭。然后,在高起的宅基上砌造房屋,通常是三进两院或四进三院,称作“三进两场心”“四进三场心”,宅前架小桥,如同城楼前护城河上的吊桥,以保内部安全。宅沟一般宽3至5米许,既可防盗,又可养鱼自给。
农隐庐原为四进三院样式,坐北向南,青砖粉墙,黑瓦双脊。据《农隐庐记》记述:“庐之左右与后方,三面辟沟蓄鱼,沟北有竹园,门前有荷池,有小花园。此外路侧沟旁,分植榆、槐、梓、柳之属千数百株,俨然一农家风景也。”意思为:农隐庐东、北、西三面为环绕宅沟,宅沟之北是茂密竹园,青翠挺拔,枝繁叶茂;南为院墙,院墙的正门前有一泓荷池,盛夏时节,荷叶田田,蛙声阵阵;荷池四周是小花园,名卉珍木,莳养其中;东西厢房外靠近宅沟的地方,栽植榆、槐等数百株树木。整个住宅厅堂厢廊,规整井然,古朴厚重,堪称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
王清穆桑梓情深,关爱民生,体恤民情,信奉曾文正公“重视乡邻,称之为宝,足为居乡之法”的人生箴言。农隐庐生活期间,他仿照南宋儒学大家朱熹设立社仓的实践,把该地称为“德义村”,倡设民间“社仓”(古代民间储粮备荒、自助自赈的民办粮仓),筹建“德义村图书馆”,将2000余卷、900余册、70余集藏书,拟名为“农隐庐丛书”,归入图书馆,回报乡亲,惠泽百姓。1919年,又在农隐庐附近创办“求己小学”,以“孝悌力田”为校训,警示农家子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勤于农事、有为人生,并亲自创作校歌:“男儿立志争生存,何必枉求人。孝悌力田份内事,犹是古风箴。体育智育长枝叶,德育培其根。校名求己义自起,入学在此门。”凸显了一代乡绅造福乡里的浓浓赤子情怀。
王清穆一生注重道德文章,除主修民国版《崇明县志》18卷(附编一卷)外,另有《知耻斋日记》(6册)《农隐庐日记》(65册),均藏上海图书馆。1939年,王清穆80寿辰之际,弟子崔龙等编选《王清穆文钞》4卷116篇,包括经世、地方、水利、杂著等4个方面,是一部记录和评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水利、民生的珍贵文献。唐文治评价:“(王清穆)为人简而文,温而有理,闇然而日章,余深佩其品行高洁,有本有原。”可谓盖棺论定,殊无春秋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