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风
在我们崇明岛,如果要找几棵本地长大的百年大树,真的不是太多。按说,崇明应该有比较多的树龄长些的大树,因为虽然我们的四围涨坍不定,但是许多地方的陆地形成已经很有些年代了,树木随之而生长和保留不是什么难事情。只是单单因为当年大跃进制作深耕需要的犁架子,整一个崇明岛就不知道砍了多少如榉树之类的大树。
老树难找,找个老宅呢?崇明典型的老宅,应该就是有“四桯(“桯”,音“厅”)头宅沟”围起的“四厢房宅”,更富裕和繁荣的人家,则是“三进两场心”之类。可是,这样的老宅,你现在跑遍崇明岛也不会找到。一般的老宅,如今都已夷为平地。老宅不在,老宅上的各样老旧(包括老树)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我们原来还有崇明老城,老城里有城墙、城门、护城河,有老城的各种景象。遗憾的是,原来老城这一片范围内,凡是称得上老的建筑物,几乎都难觅影踪。非但是县城,就是那些散布海岛的老镇、老街,一般也都真的老去了。
一个地区,真正要保留一点老的味道,看来真的有些不容易。“老”,常常要被“新”所替代,所覆盖,而且似乎这也就是一种潮流,并且势不可挡。但是,如果我们想象,假使崇明岛上保留有许许多多的老树、老宅,保留有老县城以及不少老镇、老街,那么,我们现在仅仅依靠这样的以“老”为特色的资源“倚老卖老”,是不是会有万般价值?
保留某些古老,实际上就是保留我们祖宗的某些创新成果,而且这样的古老会是越老越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