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茂清
旧时崇明岛上的女性,特别是城镇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成了高楼上的小姐。元宵节却是例外的“解放”,不但可以出门看灯,还可以出门走三桥。这并非戏说、杜撰,有《瀛洲竹枝词》的吟唱为证。
王恭先《元宵节》:
锣鼓喧阗不禁宵,风流幻出柳娘腰。
须臾看罢浑无事,也学苏州走三桥。
吴澄《喜闹元宵》:
挑杆施放闹元宵,为照田财月渐高。
隔壁大娘呼女伴,夜深同去走三桥。
王恭先与吴澄长期生活在崇明,熟悉崇明的风土人情,一次次耳闻目睹过走三桥,实地“采访”写下了这两首竹枝词,时间分别在康熙、乾隆初年。由此可知,起码在清朝开国之初,岛上已始见走三桥,至乾隆年间盛行于城镇乡村,成了岛上元宵佳节的习俗。
一般说来,风俗的形成,大都与祈福和禳灾有关,如过年放爆竹,为驱逐鬼怪而保新岁无恙,重阳登高为避瘟神而求平安。古来崇明的女祖宗所以走三桥,在于祛病祈福。请看《清嘉录》中的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不止,谓‘走桥’。”此书是道光年间苏州人顾禄编撰,记述苏州地区的节令习俗,明清时崇明曾隶属苏州府,源于苏州的走三桥,早已传来了崇明,且已在崇明蔚然成风。
难得的一年一度的元宵“解放”日,岛上的女同胞谁愿错过?各各盛装打扮,月上树梢头时,你呼我唤,或姐妹、或妯娌、或姑嫂、或亲属、或左邻右舍相约,结伴了出门,先去看花灯烟花,听丝竹锣鼓。尽兴游乐一阵后,成群结队去走三桥,一路之上银光普照,红灯高挂,还有掼田财掼火球,煞是好看,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兴趣盎然过了一桥又一桥。
崇明的走三桥有讲究,就是至少要走三条桥,多走几条更好,诚如《清嘉录》所说的“必历三桥而不止”。再则,走的桥不能重复,还要拣名字好听吉祥的桥走,如县城地区的望仙桥、福民桥、兴贤桥、百胜桥、登瀛桥、春晖桥、寿星桥等等;乡下村姑村妇,则争相要走万年桥、五龙桥、永隆桥、富安桥、福缘桥、永福桥、富贵桥、阜安桥、丰乐桥、惠和桥、万寿桥……
小时候就听老长辈讲,正月半夜里走了三条桥,既为祛病求福,寄托了女祖宗对健康、平安的祈盼,如同时下流行的“恭喜发财”“祝贺吉祥”之类。还有现实意义,她们平时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正可趁此珍稀的机会,活动肢体,娱乐身心,祛病延年,保新的一年里健康安乐幸福。所以外地也有称走三桥为“走百病”“散百病”的。
古来崇明岛上,多有封建遗老遗少,日常以“三从四德”限制女眷自由,不让她们抛头露面。到了正月半这一天,即使再自私小器的腐儒,也不敢禁止妻子、女儿出去走三桥了。原因很简单:担心不走三桥“病姿拉歪”,怎么做事、生活?姑娘也嫁不出去了,岂非成了家门不幸?
进入新时期,走三桥的古风再现崇明岛。据解放牛网、凤凰网等报道,早在2011年起,沪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前卫村,业已有了走三桥这个项目,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到了晚上,身着财神、送财童子、吉祥兔等服饰的人,带领游客走三桥,从跨出家门到回家只能经过三座桥,不能重复,据传这样可免除一年的病痛,让人开开心心,安安康康。小朋友则拖着大大小小的兔子灯过三桥、走街串巷,祈求吉祥、幸福。
笔者饶有兴趣于民俗文化,喜欢体验体验。与老伴本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一个天气晴朗的正月半,趁着从儿子家回转的机会,经过了相距不太远的湄州路桥、寒山寺路桥、学宫路桥,名副其实走三桥!途中竟然遇到了同好,谈笑风生,累也不觉得了。
壬寅虎年正月半已有计划,老两口再走南门景观大堤上的高架桥,高架桥长在二百公尺以上,莫说三条桥,六条桥还不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