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施昊豪 摄影 周天舒
今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在崇明成功举办,精彩演绎“花开中国梦”。盛会落幕,崇明将以此为新起点,踏上新征途。
如今热闹的地方,以前却最寂寞——崇明中北部的东平镇,因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举办而备受关注。不过,长15公里的东平沙直到1948年才露出长江水面。1959年,一群青年手持简易工具踏上滩涂,围垦开辟出一片土地。2021年,这片土地上鲜花盛开,展现盛世美景。
花博会期间,复兴馆内游人如织。该馆融合中国的剪纸、折纸概念,融合传统建筑的柱廊、檐廊等元素,采用中国古典坡屋顶和柱廊为架构,层叠激荡的坡屋面寓意复兴之路波澜壮阔的历程,同时也暗合了花博园这片土地承载的艰苦奋斗历史。
“这里原来是我们农场的地块,如今真是大变样了。一路走来,真不容易!”90多岁的东平镇老人季文豪步入复兴馆,感慨万千。他在东平农场(后改名为东风农场)工作生活了整整60年,对这里再熟悉不过。
近一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大片滩涂。1959年12月,崇明建设、大同、新民等12个人民公社组织万余人,在寒冷的冬天浩浩荡荡挺进东平沙,1960年4月完成围垦,围地57200亩,围后建东平林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身)和东平农场。
“刚刚完成围垦时,这里大片盐碱地寸草不生,坚硬无比,叫‘铁板沙’。”季文豪回忆道。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铁板一块”上,崇明人白手起家。改良土壤后,农场逐渐发展起来,后逐步发展场办工业,寂寥的东平沙日益热闹。如今,东平镇获评全国特色小镇,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也在此成功举办。
来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一排排青翠欲滴、密密丛丛的水杉树在路边整齐排列,像是在迎接各地宾客。当年,人们在东平沙大面积种植水杉树的原因,正是为了改良围垦后的盐碱地。如今,水杉树已成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标志性植物。
有好生态,才会有盐碱地改良,才会有大树生长和万紫千红的鲜花盛开。崇明的发展路径和花博园区域一样,坚持生态先行,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以花博会为契机,崇明对全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现代花卉产业发展,不断推进“海上花岛”建设。
为举办花博会,花博园区域的农村家庭拆除了陈旧的棚舍,宅前屋后多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乡村风貌整体大幅提升。在“海上花岛”建设中,崇明重在打造“花村、花溪、花路、花宅、花田、花园”六类景观,用鲜花装扮美丽家园。
花卉产业方面,素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崇明和“花”结缘已久,崇明是华东地区有名的花卉苗木之乡。如今,崇明水仙已声名远播,藏红花、红掌花等远销海外。一批花卉企业也在加紧建设。
花期有时,花香不散。花博会在崇明“盛开”,必将结出累累硕果。崇明将发挥花博会溢出效应,以花美景、以花兴业、以花惠民,让娇艳的鲜花不仅盛开在花博园区,而且盛开在崇明三岛,绽放在老百姓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