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
近年来,随着国产古装剧在服道化上越来越精致,剧中人所戴佩饰也成为一大看点。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明兰的发簪、《长安十二时辰》里对情节推进有关键作用的金鱼袋、《长歌行》中李乐嫣的压襟等。
随身佩饰之美,最能引起我们对生活与红尘的眷恋。无论是贴身佩戴的旧时相识,还是流年偶遇的惊鸿一瞥,那种器以载道的宁静与丰足,带着岁月静好的怡然与安稳,让人在喧嚣的俗世中安下心来。
中国迄今最原始的佩饰可追溯至“山顶洞人”时期。原始时期的佩饰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很大程度上以人体性征区域为重点,用以人体美化、自我炫示以及吸引异性,并带着巫术祈祷的概念。他们将动物的毛皮、牙齿、骨骼穿戴在男性身上以求收获与平安;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串挂在母性身上以祈求子孙繁衍昌盛。在欧洲也有原始的佩饰被发现。
佩饰乃随身或贴身之物,也成为有情人之间的信物。睹物思人,只盼朝暮伴君,相期终始。《诗经·郑风》中有“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释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觽之属也。”表明之前的佩饰常以琳琅满目的组佩形式出现,有情人分开之时,“解佩分袂”,只待不日重逢。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中,郑交甫与江妃二女分开时“请子之佩”,二女便解下玉佩给他,“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回头间却如梦幻泡影。
更多的古代佩饰兼实用功能,伴随着日升月落的每一天,合心称手,宛如旧人。
用以束盘长发的簪钗,常与鲜花为伴,其中有种耳挖形发簪,既用来簪发美发,闲时又可挖耳自娱,还能防身应急,显示出古人可爱而实用的生活美学;男性发簪更加一物多用,遇到特殊情况,还能充作货币应急。
簪始称为“笄”,是最早的一种实用性发具。先民渔猎穴居的年代,人们便已懂得束盘长发。李渔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繁钦的《定情诗》中还有:“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说的是簪钗之物,既能结同心,又能慰别离。簪钗贴近于身体发肤,日夕耳鬓厮磨,沉醉柔乡,而其整体形制,又像是决绝的利器,有种“美人如玉剑如虹”的浓情缱绻与冷艳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