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平,九三学社上海市崇明区委副主委,崇明区政协常委,他一直热爱着崇明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长期从事崇明环境监测分析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赵中平在岗位上辛勤付出的同时,积极履职,发挥专业特长,围绕环保、民生等课题,提出真知灼见,为推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事业贡献智慧。
投身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2010年1月2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涉及22个生态环境类指标,其中多个指标的本底值都来自于2006年开展的崇明三岛环境本底调查和2008年开展的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本底调查监测。
赵中平是这两次调查监测的主要负责人,他直接参与了监测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与修改,组织参加了崇明地表水、地下水、滩涂潮间带水质的布点、采样分析,崇南、崇东分区等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监测,以及包括崇明本岛环境噪声、主要干道道路交通噪声、机场周边地区环境噪声的监测,为《纲要》的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纲要》出台后,市环保局、市规土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市发改委及当时的崇明县环保局共同编制了《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方案》,以实现对崇明生态岛建设过程的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和预警预报。此时,赵中平又承担起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的评估工作。
2011年6月,赵中平完成《2010年崇明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报告》编撰,通过了市环保局、市发改委等市委办局组成的专家组评审。
探索农业标准化建设
作为大都市的大花园、长三角的中央花园,崇明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赵中平在调研中了解到,尽管目前崇明已创建国家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近70个,但由于相关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不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等因素,导致崇明都市绿色农业的标准化进程不快,发展后劲不足。
为此,赵中平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要健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并加以推广、实施。赵中平建议,在认真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崇明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绿色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和产地农业环境标准,并完善区、乡镇、村三级技术标准推广网络,实施科技培训工程,使广大农民熟练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
加强绿色农产品执行标准的监管,健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是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赵中平建议,重点跟踪蔬菜等农产品及粮食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化肥、农药、饲料、种子、农业机械的质量情况,以及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全过程,各部门都应各负其责,积极做好服务、引导和推进工作。
做个不懈奋斗者
赵中平不仅关心环保,经济产业的发展、民生问题也是他关注的重点。根据崇明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他提出“崇明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发掘碳汇潜力,发展碳汇交易”“编制《崇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关于积极发展生态型新兴经济 实现崇明乡村振兴的建议”等政协提案或社情民意。
在上海长江隧桥没有开通之前,赵中平就提出了“亚通公司应加强异常天气时的问询服务建议”。随着三岛联动的实施,来往于崇明、长兴之间的人增多,赵中平经过调研,提出了“建议增设南门—凤凰镇间的公交线路”的建议。他提出的“在长兴服务区设立公交休息停靠点”等社情民意同样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长兴服务区公交休息停靠点的设立,惠及了乘坐公交来回上海与崇明之间的市民。针对农村老龄农民缴费路远不方便等问题,赵中平还提出“设立村居代收点,方便群众缴纳公用事业费”的建议。
多年的履职经历让赵中平体会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定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履职,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调研。尤其在当下,崇明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政协委员无论身在哪个界别,都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