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曾说,《周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年轻的时候,为了这句话,在一位老先生指点下,我把南宋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硬是啃了一遍。读后,除八卦、六十四卦、伏羲易、文王易外,其它并不甚了了。但是,这一读,就是好几年,当然,对《周易》这座殿堂,不由地更加肃然起敬。
被称为“奇书”的《周易》,自孔子开始,历代为之考订、研究、解读的著作多达数千种,形成蔚为壮观的“易学”,迄今不衰。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种学问无以与之比肩。
令国人自豪的是,连中外许多科学家也对《周易》崇敬有加。最早兴奋激动的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公元17世纪末,也即中国清朝中期时,当他和来华传教士在通信中了解《周易》以后,惊异地发现,他在1666年发明的二进制法,早在此前四千多年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中就有所表达。钦佩之余,莱布尼兹甚至写信给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国籍。
19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自传中说,他的辩证逻辑定律来自《周易》的启发。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等都声称,《周易》对他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欧洲有位哲学家甚至说:“在科学中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仍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总之,自古以来,无数学者从哲学、社会学、天文学、宇宙学、物理学等各个领域对《周易》作了研究和肯定,很多人甚至为之毕一生精力。
《周易》何以如此引人注目?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里有两个最基本的符号,即称作阳爻的“—”和称作阴爻的“ˉˉ” ,这两种符号三个一组地排列起来,便形成8种称之为“八卦”的符号,八组卦象每组三个爻,乾卦全阳爻,坤卦全阴爻,其余六卦震、巽、坎、离、艮、兑则为阳爻和阴爻交错构成。八个卦体两个一组相叠排列,又形成64种称之为“六十四卦”的符号。古时候,我们的祖先通过占筮(分蓍草或摇钱掷地求出奇偶数来排列卦象)这种神秘兮兮的方式来显示卦爻的变化,由此启示或推测自然或人事的变化状态。这个部分最给人以神秘感。
《周易》的另一半称之为“易传”。“传”是对经的解说,包括“系辞”、“说卦”等共十篇。据说是孔子晚年习易所作,也有人否定其真实性,但大多数学者认定至少有一部分是孔子的著述,有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哲学命题贯通整部《周易》,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经典之巅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读徐子宏先生的《周易全译》和高亨先生的《周易古经今注》时,周山先生的《易经新论》刚出版。几部《周易》交替地,对照着阅读,不但惬意,且多启发。后来,又读了他的《周易文化论》和《解读周易》,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平心而论,周山君这三部关于《周易》的论著,以《解读周易》最具功夫。除了一个学者的综合研究能力以外,《解读周易》的特色在于:
首先,整体诠次明白,逻辑性强。全书由“内篇”、“外篇”、“释义篇”构成。内篇引用了当代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即著名古文字学家、易学家张政烺先生的“数字卦”说,把爻卦符号的源头说得一清二楚,然后论述其性质、作用以及运用规则,最后说明卦爻辞的文化价值。读完后基本上能使人把握住《周易》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外篇在充分肯定易传在易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思想价值、哲学价值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它的消极部分,且持论有据。释义篇则从现代视野出发,立足于《周易》本身、一反前人拘于卦爻辞的微言大义,或充满占筮气息的猜想、联想式的释读,遵循荀子“善为《易》者不占”的精神,抓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主旨来揭示其本质含义。最可贵的是每卦释义后的小结,立论公允恳切,短小精悍,充满哲学思辨的意味。这三个部分逐层递进、娓娓而谈、有条不紊。显示出作者深厚的逻辑功底。
其次,见解独特,学术个性强。周山先生常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逻辑学有较高造诣。他在解读《周易》时,充分借助现代逻辑学的学识,把卦爻的符号分为“对象语言与语法语言”,首先就摆脱了其神学意味,从而能在学术意义上通晓明白地阐明其内涵。而“据象推理”的七条规则,几乎是第一次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论述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和排列依据。在众多的有关《周易》的论著中,可谓昂昂独立。
此外,在内篇辞论中,作者还指出《周易》的多元价值。其“逻辑价值”论堪称近现代“科学易”研究之总结,而文学价值观点也颇新颖。最具独特性和学术意义的,是作者关于《周易》审美价值的论述。虽然作者只说了它和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关系的大旨,但笔者以为,此番论述无疑有着“纲”的意义,是中国美学理论的源头和根基,对现代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总之,《解读周易》是一部立论大胆,观点谦虚,论述严谨,可读性较强的著作。在建设生态岛文化的今天,很值得有兴趣的朋友一读。作者周山是崇明人,他的学术成就,陆施燕在今年第一期的《风瀛洲》中已详细介绍过。拙文赘言只是告诉你,如若你想了解《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不妨让周山先生的著述帮助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