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市崇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契机,围绕“健康崇明”战略目标,指导下属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实施四大举措——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智慧医疗升级、优化志愿服务体系、深化生态医院建设,全面构建“全周期、全人群、全流程”的文明医疗服务模式。三年来,在区卫生健康委的统筹推动下,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患者满意度位列全市区域性医疗中心第12名,自助服务覆盖率超过90%,组建19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健康宣教活动500余场,真正实现“零距离”就医体验。该案例以行业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医疗融合发展与生态岛建设经验,体现了区卫生健康系统在整体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实践成效。
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文明创建长效机制
成立“党建+文明创建”双融双促工作专班,建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级责任体系,将文明指标纳入科室考核。深入开展“炬火向党 医心为民”党建品牌活动,创新“红色诊疗链”服务模式,设立党员示范岗33个,组建76个先锋岗,开展偏远乡村义诊150余次,惠及群众10万人次。与多个乡镇村委和社区居委共建“健康文明驿站”,建立社区面对面互助群,实现线上问诊、用药指导等便捷服务。
(二)联动医疗破难题,打造便民服务新标杆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是推动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的实举。医院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医技直通车”、共管病房、管理协同、服务衔接,实现医疗服务的上下联动与同质化,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壁垒,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切实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志愿体系育新风,构筑人文关怀共同体
构建“专业+社会”志愿服务网络,组建医疗专家、职工子女、社会志愿者、医学生志愿者、老年大学志愿者等十支志愿者队伍,累计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探索创新“时间银行积分”机制,存储志愿服务时长可兑换健康管理服务,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拓展10余个志愿品牌特色,“瀛邻者”社区健康帮扶项目、“守护生命 救在身边”急救赋能公益课堂、“健康脑防线”——卒中守护项目、岐黄惠民行,健康进万家——中医养生、“小剪大爱”爱心理发、“门急诊服务明星”“星级护士”“文明窗口”“健康小百灵”创建活动,推行“门诊总值班制”“首问负责制”和“微笑服务规范”,门诊投诉率逐年下降。
(四)生态理念促发展,建设绿色医疗示范点
作为上海市花园单位,积极打造“疗愈花园”生态空间,院内绿植种类70余种,绿植覆盖率高于市同级同类医院。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节水器具全覆盖,智慧水务精准管控,医院屋顶建有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到32万kWh。推行垃圾分类、医废专业化处置,资源化餐厨垃圾100%。医院号召职工低碳出行,推行“让出车位让出爱”活动,把车位留给患者及家属使用。
取得成效
(一)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门诊智慧服务使用率达90%以上,错峰就诊率提升至75%,患者平均在院时间缩短半小时。2024年第三方测评显示,医院患者总体满意度位列区域性医疗中心第12名。
(二)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健康文明驿站”内容进一步拓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荣获“崇明区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医院也荣获“崇明区志愿服务优秀集体”,急救赋能公益课堂荣获“上海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优秀实践案例优秀奖”,社会志愿者参与度逐年提高,相关志愿服务被《宣传通讯》专题报道。
(三)生态效益持续释放
近三年来,医院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生态效益显著提升。通过系统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升级,更换为高效离心式磁悬浮冷水机组,空调用能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设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截至2024年总发电量已达280万余千瓦时,为实现碳减排目标作出实质贡献。在资源管理方面,实现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及人均用水量等指标的持续下降,完成了市级节约能源资源目标,荣获“上海市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
经验启示
(一)党建融合是文明创建的核心引擎
通过构建“红色领航+专业赋能”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为医疗机构参与文明创建提供制度保障。
(二)科技人文双驱动是提质增效的关键
互联互通医疗破解服务瓶颈,人文关怀弥补技术温度,二者协同实现“效率与温度”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时间银行,健康积分”等创新机制激发群众积极参与主体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生态。
该案例为城乡医疗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模板,在服务端逐步构建智慧化体系,在文化端培育志愿精神,在生态端践行绿色发展,形成医疗领域文明创建的崇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