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张绥娟散文

  □ 刘锦涛

  这个夏天,高温不敢出门,躲在家里读张绥娟散文。

  以前陆陆续续在《崇明报》上读过。张是崇明人,写的是崇明的人和事,读来有一种亲切感。现在,她把这几年来所写的文字结集,让我有了完整通读的机会。如果你恰好也是崇明人,且年龄与其相仿,那么,张文所述的一件件过去的事,是会引起你对过去时代的回忆的。即使她在说自己的亲人,父母亲,祖父母,舅舅,浓浓的乡土情,也会让你想到自己的亲人。有的篇章,甚至要勾出眼泪的。如果你不是崇明人,那也不要紧,你正好通过这些短文,了解崇明的人,崇明的事,现在的,过去的,崇明人的善良勤劳,崇明风土的纯朴美好。乡村之间有相通的元素,一些元素,或与你的经历重合,你从中会读出不同的况味。

  文章都不长,三言两语一口气读完,写起来仿佛随意而为,好读。

  她写陪父母逛街,逛到服装店门口,父亲说:“你们进去,我在门口等你们。”于是母亲和女儿挑衣服,看中一件,母亲说:“叫你爸进来,他说可以我就买下。” 买好衣服回到大街上,一人一杯奶茶,边走边喝。母亲说:“这么贵,上海滩真是好花钱。不过,奶茶还可以,就是里面的珍珠不好吃。”母亲捏了好长一段路,没扔。父亲喝完自己的,接过母亲手里的杯子,吃起来。在家里,父母都在阳台,各自坐在小桌子前,戴着老花镜低头看报纸。父亲看完,递给母亲,像极了读书的小学生。

  一篇六七百字的短文,寥寥几笔,把父母和父母之间的默契,写得栩栩如生。

  她写祖母。祖母的最后时光,已经不认识人。祖母和妹妹聊天:“大小姐,你叫什么名字?”妹妹回答了。祖母再问:“那么你姐姐叫什么?”妹妹告诉她了。祖母笑道:“嘻嘻,和我大孙女的名字一样的。”读来令人心碎。作者写道:“秋天的艳阳下没有故乡的荻花,清冷的秋风中没有你絮絮的话语。可每当我一个人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我却总是想起身材娇小的你。吃着你煮的饭,听着你讲的故事度过大半个童年的我,牢牢记着你用行动给我的激励:有了善良、勤勉和坚韧,再娇小的身躯也能顶天立地。”

  她写外婆家。“记得,外婆家从不锁门。进门一张榆木桌,一只大大的‘扣篮’,揭开,总有半碗红烧肉,极香。碗橱里常有一罐腌螃蟹,南房间常有一‘绿钵’甜酒酿。外婆家的地面一尘不染,‘千脚泥’像秋天宅沟的波纹,清亮亮的。外婆家的灶上,画着钓鱼的姜太公——一位戴着宽边帽、微笑着的老人,握着鱼竿,坐着,给了我无限遐想。至今记得鱼竿是柔和的一笔,钓鱼线梦一样的轻柔。”

  从小,我也在外婆家长大,她描写的场景,与我的外婆家相似,长条凳,扣篮,绿钵(我的外婆家也有一个,只是我们称其为“绿缸”),以及绿钵里的甜酒酿。即使现在想起,甜酒酿的滋味依然在舌尖上缠绕。

  在作者的笔下,乡间的事物,更是生动。

  她写芦苇。记忆里的田园生活,仿佛都与芦苇有关。芦苇围起的菜地,一棚番茄,一棚黄瓜,几棚山药,矮的、高的、伞形的棚;还有茄子、豆角、甜椒,都用小小的棚架固定住。冬天,田地歇了,芦苇变成太阳的颜色。一部分芦花成了老人手编芦花靴的材料,苇秆子割下做各种用具。最好的去壳压簟子,打筕晒东西用。次的请人来“推笆”,翻修房子作墙壁。也可以作屋顶,盖在椽子上,用篾丝扎紧,上面再苫了整齐的稻草,然后用网络绳固定住。也有的苇秆拿去编成半米宽的苫条,乡里粮站圈谷子用。零散的围菜园,杂乱的压簟子。推笆后剪下的,都是柴火。

  在她的笔下,冬日里的暖炉、草窠,现在已经失传了,却在传递着往日的温情;童年的欢乐,从露天电影开始,从一根微不足道的油条开始……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

  我知道,张老师是中学语文老师,不是作家,她只是一个写作者。我想象一下她的写作状态:有了感觉,在时间的密度里见缝插针,抑制不住地写下来。这样的写作者,写出的东西往往比作家更真诚可贵。如果你是作家,尤其是专业作家,写作成了工作,就必定会“为赋新诗强说愁”,一天不写,感觉一天“颗粒无收”。硬写的东西,只看到娴熟的文字却看不到真情,所以当代作家,著作等身,却越写越坏的例子并不鲜见。张老师的文字是亲切的,自然的,因为每一短文都与她的生活有关。她不用为了写作而“深入生活”,她本身就在生活中。散文是什么?散文是最难定义的文体,最好写,也最难写。

  崇明岛这个地方,占了地理的优势,被崇明人民的勤劳智慧,建设得水清岸绿,玲珑剔透。每一方土壤,每一棵树,每一条沟河,都是好的写作题材。你知道晴空里大雁飞翔的姿态吗?你知道沟河里鱼虾嬉戏的热闹吗?你知道白天阳光的明媚和夜晚明月的妖娆吗?都是好的题材,写不尽道不完的。我为张老师的散文说一声“好”。我不是评论家,说不出长篇大论,这一声“好”也叫得很“外行”,只能凭直觉。但这直觉往往最准确,不像评论家,文字抑扬顿挫有韵律,却往往是硬做出来的。我希望张老师继续写下去,同时也希望崇明的作家多写写崇明岛。

  张老师的散文读完,这个夏天也快结束了。谢谢张老师,令我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获得了一份阅读的宁静和清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文史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绿岛
《雨韵外滩》(水彩画)
读张绥娟散文
用禅的方式写一首诗(外一首)
金瓜与画布
《南京照相馆》观后感
崇明报绿岛08读张绥娟散文 2025-08-30 2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