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焘熊
童谣是在儿童中传唱的民间歌谣。它们有的以说为主,有的连说带唱,也有的一唱到底。童谣的文字虽然简短,却能真实地反映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爱憎感情。
这里谈谈抗战童谣。
在抗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寇在我国犯下了一系列的滔天罪行。他们残害无辜平民;他们破坏我国基础设施;他们掠夺我国资源。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刻下了无法抹去的创伤。我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期间,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抗战文艺作品,抗战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童谣展现了民族气节,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崇明的抗战童谣也同样如此。它们都是当年在岛上儿童中间传唱的作品,其内容主要是揭露日寇在岛上的残暴行径,诅咒日寇、伪军的覆灭和歌颂抗日游击队伍的英勇。这些童谣有的系从当年有关报刊的报道中摘录而来;有的出自当年参加抗战人士的回忆文章;有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民间文学采风时搜集而来。这些童谣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极大地鼓舞了崇明人民的抗日斗志。为激扬民族精神、砥砺民众意志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今,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这些抗战童谣。
崇明历史上农家一直以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要产业。民国《县志》写到过,全县当年有织布机10万台左右。崇明土布生产后大多通过北洋航线销往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我国东北后,北洋航线中断,土布失去了前往那里的销售渠道。崇明农村里的纺纱织布人家,一下失去了很大的市场。许多靠收购、销售土布为生计的布庄,也只有关门了事。于是,崇明的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就有《东洋乌龟大炮响》这样的童谣在民间诞生:
东洋乌龟大炮响,
乡下勿听见布机响。
种仔棉花吒去处,
大小布庄全打烊。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更是踏遍了大半个中国。1938年3月18日,崇明沦陷。驻上海的日军第一○一师团一○二旅团的步兵一○三联队,分乘2艘军舰,由5架飞机掩护,来到新开河西边两三里路的海桥港外口滩地登陆。新河民众教育馆组织的港口巡逻队发觉后进行阻击,当场打死日寇2名,后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鬼子登陆后,一路烧杀抢劫。在占领县城后,更是大肆抢掠、奸淫,城内居民纷纷出逃。3月21日,日军又在新开河、堡镇、庙镇等处建立据点,并向公路沿线集镇搜索“扫荡”。崇明就有《小麦青青大麦黄》这样的童谣描述百姓的苦难:
小麦青青大麦黄,
二月十七来仔狗东洋。
白天到处寻找花姑娘,
太白古要金票。(太白古:日语买东西)
回城去,
鸡鸭大鱼挂枪尖;
一到夜,
贼强盗到处抢。
杀人放火天天有,
弄得老百姓哭娘又哭爹。
这段苦日子,
万代子孙记心间。
还有一首童谣《崇明沦陷苦》,更是把当年崇明沦陷后的场景写得清清楚楚:
鬼子恶胡闹,
姑娘勿睡觉,
土匪抢钞票,
粮户三上吊。(把人吊在高架木杆上的一种刑罚)
童谣《小麦叶子青又青》,反映的也是日本鬼子攻占崇明的史实,它同时也反映了崇明人民一开始就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情景:
小麦叶子青又青,
三一八来了东洋人,
先登海桥港,
后上崇明城,
杀人放火真凶恶,
家破人亡无处去逃生。
大家参加游击队,
拿枪快快去打东洋人,
先把地雷埋,
再把炸弹扔,
用尽力气拼刺刀,
要让鬼子早早命归阴。
据传,这首童谣是由当年的崇明抗日游击总队下面的民运工作队创作的。1939年冬,总队民运工作队在三区的新民中北部创办了民众夜校,成立了“战斗流动剧团”,进行抗战剧的演出和教唱革命歌曲。《小麦叶子青又青》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由于国民党当局奉行的是消极抗战的方针,县长顾鸿熙带领县属机关、县保安大队,逃到海门苟且偷生。日寇在崇明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无奈之下,老百姓只能盼望英勇抗战的新四军,前来为他们惩罚日本鬼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崇明先后涌现了以瞿犊为首的一大批抗日英雄。他们组织起游击队,对县城、堡镇、庙镇的日寇据点发动攻击,在重点交通线上不断伏击鬼子。《百姓盼来游击队》讲的就是这时的情况:
东洋乌龟到崇明,
上沙下沙勿太平。
百姓盼来游击队,
要叫鬼子命归阴。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下,崇明县民众抗日自卫队的多支部队,在瞿犊、王进牺牲后,又在茅珵、韩念龙的领导下,在蒋煊洲、沈鼎法、施鼎新等爱国的仁人志士的参与下,在岛上继续与日本鬼子作殊死的搏斗。《游击队已经埋伏好》就描述了民众抗日自卫总队胜仗打了一个又一个:
鸡不叫狗不咬,
游击队已经埋伏好,
不管东洋乌龟来几个,
来多少就叫伊死多少。
我们可以看出,这首童谣不但歌颂了抗日游击队的英勇,也用了“来多少就叫伊死多少”这样的句子,对不可一世的东洋鬼子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可谓大长了抗日队伍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
在抗战中,先后涌现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活跃在崇明东部四区的蒋煊洲,更是一个让鬼子伪军恨之入骨的勇士。蒋原是四区民众教育馆馆长,日寇占领崇明后,他在民间收集枪支,组建抗日队伍,任中队长。凭借着胆气,四区常备中队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成了岛上抗日队伍中大名鼎鼎的“蒋队”。由于蒋作战英勇,不惧生命危险,老百姓称其为“蒋扑命”。童谣《东洋乌龟吓脱命》就是描述“蒋队”在“蒋扑命”带领下奋勇作战之事:
下沙出仔“蒋扑命”,
东洋乌龟吓脱命。
盒子枪来机关枪,
拿伊一丢忙逃命。
崇明抗日游击队的英勇杀敌行径,让身为占领者的日本鬼子和汪伪部队吃了不少苦头。日寇宣抚班头目石桥,因为战败屡遭上司斥责。恼羞成怒之际,鬼子也曾多次组织“清乡”扫荡。尽管石桥请求上司从外地调来了重兵参与,但是,他们下乡时往往连游击队的踪影也见不到。气急败坏的日寇于是就把普通的平民百姓当作其兽性发作的对象。他们见到老百姓就杀,见到民房就烧。当年震惊沪上的竖河镇大烧杀,就是日寇所犯的其中一次罪行。这次惨案,造成120多名群众惨死,40多人受伤,百余家商店被毁,1400多间民房被大火吞没,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竖河古镇就此化为焦土,成了一片废墟。据统计,日寇先后烧毁过崇明10多个集镇。童谣《烧我杀我全记账》就是百姓牢记鬼子大烧杀的明证:
城隍庙里架仔机关枪,
对我俚百姓来开枪。
无辜百姓命遭殃,
烧我杀我记心上。
哪怕东洋乌龟再猖狂,
总有一天要还账。
老百姓不但把账牢记在心上,也盼望抗日勇士早日为他们报仇雪恨,《义勇军,义勇军》这一童谣就是明证:
义勇军,义勇军,
我是义勇军。
年纪小,胆气高,
敌人好打倒。
矮日本,我敌人,
枪口瞄瞄准。
乒乒乒,啪啪啪,
鬼子杀干净。
当然,狡猾的日本鬼子也会有软硬两手。有时候,他们喜欢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笼络小孩子。在经过日寇设立的岗哨时,乘兴会给一点糖果什么的让孩子尝尝,以让他们感谢“皇军”的恩德。但是蝇头小利怎么能抵消得了民族的深仇大恨。孩子们对此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有《睁大眼睛认准人》这样的童谣在传唱:
东洋乌龟大坏人,
拿仔糖果骗小人。
我俚争气勿吃伊,
睁大眼睛认准人。
崇明的儿童不但不受敌人的诱骗,相反,他们还利用童谣号召大家抵制日寇的恶劣行径,有歌谣《坚决不戴东洋帽》为证:
东洋帽,东洋帽,
犹如一只金钟罩。
坚决不戴东洋帽,
免得同胞苦难熬。
还有《大家不用日本货》:
日本货,日本货,
样样式式如老虎。
同胞别怕虎来吞,
坚决不用日本货。
和别处少年儿童为八路军游击队站岗放哨查路条一样,崇明的儿童在抗日游击队的影响下,小小年纪也立下了杀敌报国的志向。童谣《铜鼓咚咚锵》就表达了儿童们这样的心愿:
铜鼓咚咚锵,
喇叭声声响,
我俚童子军,
也要上战场。
东洋乌龟凶,
我俚本领强。
拿刀杀伊千万个,
赶伊回东洋。
铜鼓咚咚锵,
喇叭声声响,
我俚童子军,
也要上战场。
东洋乌龟凶,
我俚本领强。
拿枪打伊千万个,
送伊见阁王。
还有如《东洋乌龟不讲理》:
东洋乌龟不讲理,
杀我同胞占我地。
小朋友要快快来,
打倒东洋乌龟出口气。
对于日本鬼子的疯狂扫荡,崇明的抗日游击队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组织力量,曾多次袭击鬼子伪军在堡镇和桥镇的警察所,缴获枪支弹药,惩处汉奸,把清乡扫荡的敌人弄得焦头烂额。其中有一次,崇明抗日自卫总队四区的游击队,还把被日寇强占,并为其生产军棉的富安纱厂给炸了,惨重的损失一时间让嚣张的日伪惶恐不安。童谣《堡镇纱厂炸弹响》讲述的就是这一胜利的经过:
堡镇纱厂炸弹响,
我俚高兴心里厢。
贼汉奸、坏东洋,
吓来半夜乱打枪。
经过艰苦奋战,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喜讯传来,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崇明岛上的孩子,也高兴地唱起了《咪咪味,啦到》的童谣:
咪咪味,
啦到味,
孙中山活转来,
汪精卫死下来,
东洋乌龟下棺材。
矮脚蚂蚁吹鼓手,
长脚蚂蚁扛棺材。
啊啦啊啦嘭起来
啊啦啊啦嘭起来!
他们还唱着《鬼子逃了》这样兴奋无比的童谣来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
鬼子逃了,
汪伪死了,
天要亮了,
我俚笑了!
从上面为大家介绍的多首童谣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崇明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党的领导下,给了日寇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崇明的抗战童谣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它映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烽烟,见证了那血与火的难忘场景;崇明的抗战童谣是一曲战斗的号角,它唱出了民众的心声,鼓舞着人们冲锋陷阵与鬼子汉奸奋勇作战;崇明的抗战童谣是一本历史典籍,它记下了崇明人民抗战时期的生活状态,载录了游击队员浴血奋战的岁月;崇明的抗战童谣是一笔爱国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让我们要永远牢记历史不能忘却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