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施昊豪
本报讯 今年是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成蟹养殖的第二年。连日来气温攀升,清水蟹正经受“烤”验。再经历一次蜕壳,贴上“秋膘”之后,“崇明1号”将于10月初上市。届时,市民将品尝到鲜美的崇明蟹,享受一年一度的舌尖盛宴。
河蟹喜阴怕热。在陈家镇的“崇明1号”河蟹种源基地,记者看到,蟹塘中种植着轮叶黑藻、伊乐藻等藻类。对河蟹来说,这正是有助于降温的天然“遮阳伞”。如伊乐藻可保持蟹塘环境稳定,不仅为河蟹提供植物性饲料、提供栖息场所,还可以吸收水体中氨氮等有害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据介绍,“崇明1号”幼蟹至成蟹要蜕5次壳,目前已蜕壳4次,正值“长膘”的关键期。蟹农起笼捕捞部分河蟹,一只只河蟹张牙舞爪,活力十足,部分体重已达4、5两。
无人机在养殖中也大显身手。随着桨叶的嗡鸣声,无人机飞越蟹塘,均匀地将玉米等混合颗粒饲料播撒到水面上。每次可挂载140斤的饲料,约5分钟即可完成一亩蟹塘的播撒。相比于人工,无人机效率实现飞跃式提升,助力了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崇明全力推动河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发展体系。“崇明1号”正是在国家级良种基础上,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培育的“大长腿”河蟹新品系,具有生长快、规格大、品质好等优势。崇明各大基地开展标准化养殖,合力做大做强,致力于打造享誉全国的清水蟹品牌。
据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介绍,“崇明1号”成蟹目前在全区的养殖面积约6000亩,今年长势情况良好,预计公蟹的最大规格可达到9两以上,雌蟹的最大规格可达到7两以上。再过不久,“崇明1号”就将从长三角“爬”上全国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