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家宝 扬子中学 高二(5)班
在如今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汹涌的时代,给别人贴标签、被别人贴标签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人将标签视作成长的风向标,认为其能指引方向;有人却渴望挣脱标签的桎梏,拥抱更广阔的天地。在我看来,我们应当保持清醒,不被标签的枷锁束缚,坚定地立足自我。
有人或许会提出,标签对个体成长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为何不能欣然接纳?这种观点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他人赋予的标签,如同镜子,清晰直观地映照出外界对我们的主观评价。借助这些评价,我们能够更敏锐地察觉自身的不足,在成长的道路上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然而,这种观点并非无懈可击。我们需要明确,标签本质上是他人或社会基于主观认知的产物,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若盲目认同标签,极有可能陷入思维的囹圄,错失实现多元发展的良机。正如一颗种子,若被贴上“只能开出小花”的标签,便可能永远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往往容易被他人评价左右,陷入“随波逐流”的困境,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标签看似简单的定义背后,实则是贴标者的主观臆断与固化思维,是对复杂人性的片面解读和思想深度的无端窄化。每个人都蕴含着独特的潜力与天赋,它们或许如深埋地下的宝藏,需要时间来显现。只有静下心来审视内心,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跨越,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而被贴上标签后,正是通过自我审视与多维度思考,我们得以全面剖析自身,进而判断标签所带来的导向作用究竟是助力还是阻碍。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只沉浸在自我的思维世界中。“勿困于标签之牢笼”,并非完全否定标签的价值,而是倡导以理性的思维去审视标签,不被其轻易左右。
放眼当下,不少人在被贴上标签后,选择消极“摆烂”,放弃扬长避短、自我提升。在这个信息爆炸、标签繁多的时代,标签的多样性背后,往往存在着“主体不适格”的问题。许多标签不过是他人的片面之词,与真实的我们相去甚远。因此,坚守事实、倾听内心的声音,就显得尤为关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待我们,便会为我们贴上不同的标签。但我们不能成为他人思想的“提线木偶”,被标签牵着鼻子走。唯有不断审视内心,全面思考,拓宽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立足自身实际,才能冲破标签的牢笼,真正明晰自己的内心所向,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