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018年起崇明区启动第三轮乡镇志编纂,7年来经过全区修志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18本乡镇志的编纂出版。即日起,本报将与地方志办公室共同推出《崇明方志文化》专栏,陆续刊登这些志书中的优秀作品,分享崇明独特的地情文化。
这里,原是几个时隐时现的沙岛,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50年前,浩浩荡荡的围垦大军来到这里,收割芦苇,挑泥筑坝,拦江截流。于是,无边的滩涂变成了万顷良田,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年轻的乡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岁月里,在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的征途上,绿华人民跟着时代的节拍,劈波斩浪,引吭高歌,一路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改革开放见证了“三农”巨变。在我们崇明岛的西南端,就有一个从荒滩上围垦起来的年轻乡镇,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默默前行,她就是50年前在一张白纸上逐步发展而来的绿华镇,人们曾经称她为“老鼠沙”。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绿华镇发生了从一片荒滩到万顷碧波的美丽蜕变。
绿华的由来:从无到有
197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在“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中共崇明县委一声号令,在县革委主任、围垦总指挥宋林枫带领下,来自崇明县17个人民公社的3.2万多名民工,奔赴围垦工地,展开围堤垦荒的战斗。在这荒无人烟的滩地上,大家住的是用芦苇和稻草搭起来的低矮“环洞舍”,睡的是地铺,烧的是泥涂灶,吃的是咸菜、萝卜条,他们顶寒风,踏冰霜,向芦苇荡宣战,向荒滩要粮!
初战告捷。1971年冬季至1972年春天,先后筑起17.36公里大堤,开挖南横引河西段、跃进河、新建大河计15.31公里,以及开挖23.4公里的横河13条和216公里的民沟524条,合计完成土方462.89万立方米。
之后,又在1973年3月,一条坝长798米的新建大坝工程开始建设,当时动用土方21.91万立方米,并沉旧船3艘,沉柴排1.6万立方米,抛石块3.5万多吨,铺设小火车轻便轨道8200米,制造小火车50辆。1973年4月28日,新建大坝全线合拢,为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美丽的明珠湖奠定基础。
围垦和建设“老鼠沙”,我们崇明拓荒人默默地经历过一个又一个艰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1974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江潮汹涌,庙镇大队的堤岸出缺破堤,江水哗哗地涌入田间,险情逼人,场部领导和机关干部当夜赶到现场,指挥抢险和疏散人员,组织突击修堤补缺。清晨,大家挑泥土、填草包,在抢险的紧要关头,由于水深缺口大,很多扔下的泥包被水流冲走了。在这危急关头,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奋不顾身跳进江水中,手拉手、肩并肩地排成人墙,顶风挡浪与江水搏斗。经过新建副业场干部群众的合力抢险,缺口终被堵住,抵御了农历十八更大潮水的袭击。
1981年8月31日,台风肆虐,加上5.67米的超历史记录的高潮位,合作西场外小圩全部被淹,4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困在断裂出缺的孤堤上。当时的党委书记张洪彬、副书记张希元,两位年已50多岁的老领导,为抢救被困人员奋力奔跑6里多路,赶到新建水闸打电话,向崇明县委、县政府汇报,请求支援。随后,援军到达,化险为夷。
就这样,崇明垦拓人经历无数困难,战胜台风、暴雨、旱涝、雪灾等一个又一个灾害,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垦拓的成功和农业的丰收。
绿华的建成,我们不会忘记崇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我们不会忘记其他乡镇给予的鼎力援助;我们不会忘记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也不会忘记3万多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
从被称为一片芦苇荡的“老鼠沙”到新建副业场、绿华农工商联合公司、绿华乡、绿华镇。这一路走过,写就绿华的历史,展现绿华美好的明天。
绿华的发展:由穷变富
这50年,是芦荡变粮田和荒滩变绿洲的50年,是文明之花盛开和文明内涵不断升华的50年,是农业振兴农村巨变农民连年增收的50年,是绿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50年。绿华镇人民在崇明历届党委、政府和绿华镇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传承艰苦奋斗的垦拓精神,不断地攻克一个个堡垒,攀登一个个高峰。
1972年春,按照崇明县委提出的“当年围垦,当年收益”的号召,绿华人民白手起家,克服“生产任务重、生活条件差”的现实困境,党委、政府领导和机关干部分别插到各大队,和群众一起出早工,开夜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绿华镇开始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绿华镇生产的西瓜、甜瓜、大白菜、淡水鱼、禽蛋、鲜牛奶以及中药材、香科等闻名上海市郊,上海市蔬菜、果品、药材、香料等八大公司,派出代表常年驻扎在绿华。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绿华镇已是上海市郊副食品生产和计划调市的重点基地之一,为建设城市菜篮子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绿华的人均产粮列市郊第一,人均家畜上市量、人均牛奶产量、人均蔬菜上市量、西瓜甜瓜生产总量、淡水产品总量列祟明县第一。
在绿华的历史上,还涌现出值得我们骄傲的黄圣昌烈士,他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979年11月16日,那个令人难忘的深夜,黄圣昌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与歹徒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绿华镇大地,烈士的事迹千秋永垂,烈士的英名万古流芳。黄圣昌牺牲后,被上海市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被崇明县委追认为共产党员,被共青团崇明县委追认为优秀共青团员。黄圣昌烈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光彩照人、催人奋进,在绿华镇历史上薪火相传。1998年和2017年先后又涌现3位上海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在发展经济的征程中,也涌现了一批思想解效、勇于实践的探索者。茅汉山就是其中一个。他主种粮食,兼种西瓜、蔬菜、薄荷等,实施规模经营。他敢于投入,从1984年承包土地55亩,到1986年扩大到218亩。通过努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5—1987年,共生产粮食15.5万公斤,向集体上缴五项费用1.62万元,1987年实现净收入3.5万多元,成为绿华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带头人。1987年,茅汉山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茅汉山的成功经营,激发了当地农民承包土地的积极性,全镇涌现出施乐群、龚惠康、张伟平等一批养猪、养鸡、养鸭、养鱼、养蟹、养羊等专业户和粮食、柑橘生产的劳动楷模和排头兵,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绿华镇农业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的发展。
绿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飞速发展,绿华镇人民的收人水平有明显提高。2019年人均收入为30137元,已是1973年的79.5倍,高于崇明县人均收入27895元的8.04%。
2000年以来,绿华镇以改革创新促发展,农业生产又展开“进一步扩大规模,调优结构,强化特色”的新规划,使绿华镇成为上海市郊的柑橘之乡。
2008年以后,绿华镇柑橘面积达到2.8万亩,广袤的大地上葱翠碧绿、美丽富饶、生机勃勃,成了名副其实的柑橘之乡。绿华镇“飞岛牌”柑橘先后被评为“崇明县名特优农产品”,经上海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认定,获得“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志使用证书”,获上海市农业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绿华柑橘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市场信誉出口加拿大,冻干橘出口美国,鲜果大部分销往广阔的苏北市场,并不断向华北市场拓展。
绿华的腾飞:由富变美
奋进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迈入新阶段,绿华镇锚定“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深耕乡村振兴沃土,推动农旅融合、文旅互动、体旅联动多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绿华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之路。
2010年以来,绿华镇先后被评定为“全国旅居康养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并获评“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平安示范社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绿华镇7个行政村齐头并进,华西村、绿湖村获评“全国文明村”,绿港村、华星村成功创建“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绿华镇坐拥崇明岛得天独厚的生态与文化资源,是全区生态旅游新高地。区域内成功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沙明珠湖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荷花博览园和绿港风情景区,更汇聚宝岛蟹庄、西来农庄、绿港湾·蟹宿、桔香园等特色农庄、精品民宿,构建起“景区引领、多旅融合、民宿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绿华镇精心打造文体旅活动品牌,推动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2013年以来,上海·崇明“橘黄蟹肥”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13届,成为绿华农文旅融合的金名片。2019年该节庆荣膺“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成为上海市唯一入选的特色节庆。此外,上海(崇明)西来农庄玫瑰文化旅游节、中国上海荷文化艺术节、崇明老白酒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相继上演,2023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赛、中欧AMP24小时精英挑战赛等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有效提升了绿华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立足生态优势,2021年以来,绿华镇积极探索低碳光伏产业发展,建成总规模125MW的“渔光旅”项目,实现“上能发电、下可养蟹”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谱写“新能源+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十四五”期间,绿华镇落地全区首家“上海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基地”——“上海绿华创业园”,创新打造“三区三创”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模式,引入漫屿水上旅游、瀛洲陶瓷文化体验等项目,推出“宝岛·醉一春”越剧王子赵志刚品牌黄酒,成立豫剧名家李树建艺术馆,打造西沙美仓艺术空间,塑造“绿华绿港、上海蟹港”新地标,形成西部旅游特色精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绿华镇紧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构建综合指挥中心、低空飞行器7S服务中心、北斗低空技术展示中心“三中心”“一网五平台”支撑体系,培育“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全力推进“北斗低空经济产业协同示范区”建设。
五十年沧桑巨变,绿华镇实现了从茫茫芦苇荡到特色风情小镇的历史性跨越,华丽蝶变的背后,正是当年崇明县委的坚强领导,带领垦拓大军战天斗地、围海造田,才在这片滩涂上筑起了绿色发展的根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心沙洲,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了生产活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了绿色农业,让“橘黄蟹肥”成为绿华百姓的致富密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文体旅融合发展,让特色小镇建设焕发新魅力,绘就了“西沙明珠”的生态画卷。一代代垦拓者扎根于此,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播种希望,将“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垦拓精神化作绿华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再启新程。忆往昔,围垦创业的号角犹在耳畔;看今朝,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然绘就;向未来,产业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绿华人民正以昂扬之姿谱写发展新篇,一个“望得见湿地、闻得到橘香、品得上蟹美、留得住乡愁”的特色风情小镇必将璀璨绽放。
□ 区地方志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