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学生文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扎根泥土的芦苇

  □ 张梦涵 上实东滩高中 高三(4)班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现今的年轻人常以思想自由性为底气呼唤着“做我想做的”。于是有人便认为基于自我的选择能够成为我们生活意义的终极来源。然而,我们并不能完全脱离扎根的“社会”泥土。  

  观诸那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成为你自己”,不禁感慨,贯穿千年的封建思想禁制已被解除了,理性的时代拉开帷幕。然而,洞察人们自主性提升的背后,都是我们仍无法完全脱离世界的链接。

  这样的现实为一些人敲响警钟:我们要基于自我的选择成为我们生活意义的终极来源。这是情有可原,理固宜然的。在娱乐工业愈演愈烈、资本力量渗漏进我们生活孔隙的当下,基于自我的选择避免了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可以坚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道德本色,可以回归本真,实现内心纯粹的理想,最终由自我来掌控我所认定的生活意义。

  基于自我的选择还为我们找到生活意义提供动力。生活的意义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而自我作为动力则使我们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去尝试探索与坚持,最终于经历感悟过后确定生活的意义。

  但实则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基于自我的选择。没有人拥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判断能力,而是在不断的社会塑造与经历过后所形成的。

  退一步说,将基于自我的选择定义为不受现实影响的选择,去找到生活的意义仍极为困难。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真的能完全不顾他人的评价、被忽略、与世隔绝的生活吗?往往所坚持的选择,就在社会目光的重压下瓦解了。

  更不必说基于自我选择本身存在盲目性。不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只会行得跌跌撞撞,终将推得我们与生活的终极意义越来越远。  

  放弃并非意味着我们抛却自我重回惨淡冷酷的现实,而是提倡生活意义的追寻是自我选择与社会现实的并举。年少时不知天高地厚的选择与现实硬碰硬,而在此之后,我们可通过他人的评价进行反思,形成更清醒的自我认知;然后再基于自己的有成长性质的选择,反抗你那渴求社会认同的天性,守住冷板凳,坚持不懈地朝生活的意义奔去,穿过层层叠叠的梦境与荆棘,抵达意义的彼岸。

  追寻生活意义的路上,愿我们都能拥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愿我们扎根于泥土之中,仍能摇晃在风中,抬头仰望群星闪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农业
   第07版:学生文萃
   第08版:绿岛
自由地想象
书法
江上青山
图画
做扎根泥土的芦苇
警惕“自我”成为“真我”
崇明报学生文萃07做扎根泥土的芦苇 2025-04-12 2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