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课程进校园“双减”焕发新活力

  □ 记者 汤茵旒

  本报讯 “双减”政策全面推进落实以来,上海不少学校通过文教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非遗社团、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等形式,让更多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午三点半,走进江帆中学社团专用教室,来自土布创意工坊的龚燕萍正向学生们讲述着崇明土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纺织技艺。蓝白纹理色调,自然简洁、清新质朴,带着浓浓的江南水乡气息,别有一番韵味。桌面上一个个形象呆萌、立体精致的小玩偶引人注目,十余名学生在土布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如何穿针、锁边。龚燕萍告诉记者,目前学生们刚刚接触到土布文化,课程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制作内容主要包括书签、挂件等,接下来,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深入,还会给学生们带来更多制作体验。

  据悉,此次“非遗进校园”项目,除了崇明土布之外,学校还特别引入了中医药文化课程,成立了“神农百草”社团,社团内容主要由科普教育、劳动实践以及深度体验三个部分构成。此次中医药社团课程,学生们可以在了解常见中药草本、名医故事等基础上,亲手体验栽种幼苗的过程,以及中药炮制与熬制等相关步骤。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江帆中学结合学生兴趣特长,组织开展了多项课后服务内容,以“基础托管+扩展课程类”为主要运行模式,学校设置了绿创课程、植物研学基地、Ai研究室,以及人文类、影音制作类等多项特色内容,学生们可自主挑选心仪项目。

  “我们把课程定位为绿色思创教育,简称绿创教育,引进了土布非遗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江帆中学副校长陶冬梅告诉记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市教委和上海市卫健委携手打造的项目,学校目前在进行课程的开发,同时还配有中草药种植园和中草药图书角。希望可以通过这些让学生去听、去学、去动手做一做,把学校的创新教育、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要闻
   第06版:专版
   第07版:生活
   第08版:绿岛
崇明清水蟹的美味秘籍
非遗课程进校园“双减”焕发新活力
保护中华鲟他们始终在行动
“崇明土布”织出新时尚
长兴岛变电站一次性送电成功
最美崇明人李诚: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奉献光和热
崇明报要闻02非遗课程进校园“双减”焕发新活力 2022-10-26 2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