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远哲 摄影 张志豪
本报讯 福岛合作社的今年“头批蟹”早在9月底就已捕捞上市。赶在国庆前捕捞,一方面是养殖技术允许,也是想让广大市民提早品尝到清水蟹的新鲜美味。
不过,对于有耐心的食客而言,眼下才是品尝崇明清水蟹的最佳时间,“你看,这只母蟹稳稳超过4两,后面能数出3条线,肥满度比之前更上了一个台阶。”展示着新鲜捕捞的清水蟹,合作社负责人沈亚达满脸自豪。
合作社近几日抽测,公蟹的个头大多也都达到5两以上。“再来半个多月,吃公蟹的最佳时间就到了。”沈亚达说,“今年天气热,对清水蟹个头有一些影响,但我们的销量和卖价都还不错。”福岛合作社的螃蟹历来是按只销售,因为品质拔群,售价往往能达到每只50元。
上午9点,工人们穿好防水衣、护袖和手套,走进齐腰深的蟹塘中,用力把地笼拉出水面,将满笼的清水蟹倒入箱中。
捕捞上岸的清水蟹十分活泼好动,它们的个头不小,据估算均达到四两以上。据了解,合作社养殖的是由上海海洋大学历时多年成功选育的良种蟹苗“江海21”,具有生长快、个头大、肉质好等优势。
“从前崇明都是‘乌小蟹’,卖不出好价的。”谈起清水蟹的今非昔比,沈亚达难掩喜悦。按前两年的经验,合作社出产的最大公蟹可达八九两,母蟹则达到六七两。“经过‘江海21’的改良,近几年清水蟹的规格有了明显提升。”沈亚达说。
2020年4月,福岛水产合作社因在“中华绒螯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的项目”中获得优秀成绩,被上海市政府评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创新基地,合作社成蟹养殖面积有200多亩,预计向市场输送成蟹3万多斤;蟹苗养殖面积有600多亩,年产量可达100吨。
“我们特意控制了养殖密度,以此提升成蟹的品质。”沈亚达说,“除此之外,我们会挑选出部分强壮优秀的成蟹作为后备亲蟹,以供‘江海21’种性维持和改良所需。”多年来,合作社与上海海洋大学、市水产研究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等科研院所、机构紧密合作,基于“江海21”这一品种,不断推进清水蟹良种繁育和种苗生产,每年生产的上百吨蟹苗除了满足崇明本岛清水蟹养殖需求,还实现了向周边区域的有效输送,打响了“崇明清水蟹”的响亮招牌。“可以说,福岛合作社就是‘江海21’的‘娘家’。”沈亚达笑道。
合作社十分注重蟹塘水质和螃蟹饲料,为清水蟹营造出多种水草和藻类合理分配的生存环境。从幼蟹到成蟹,崇明清水蟹会经历五次蜕壳,为了帮它们“补钙”,合作社会按时向蟹塘投放贝壳粉;在清水蟹成长的关键期,合作社还会适度投喂冰鲜带鱼,进一步提升螃蟹品质。
“头批蟹”出水至今已半个月时间。目前,清水蟹的“火候”虽未达到最高水平,但据合作社近两天抽测,蟹膏蟹黄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你看,母蟹后面能数出两条杠,就表示肥满度已经上来了;等到变成三条杠,那蟹黄还会更足一些。”
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以娴熟手法将刚出水的清水蟹捆绑固定起来,并以礼盒形式进行包装。崇明清水蟹将为广大市民的餐桌再添一道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