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居环境长期着眼于城市区域研究,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凸显,乡村区域的人居环境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协调城乡之间的经济互动和生态建设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实现。
从日本的乡村建设历程来看,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贯穿乡村建设的始终。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2012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455万公顷,其中水田244万公顷,约占54%,旱田209万公顷,约占46%,耕地灌溉面积约25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5%,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具有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农民的生产风险,日本每年用于此项的资金在1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2.82元人民币,2018)左右。
除此之外,乡村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建设的综合提升是日本乡村人居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森林、水系、建筑等乡村景观的打造,以此推动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活环境的治理重点为乡村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日本乡村90%的污水通过净化槽处理,并于1983年颁布了《净化槽法》,通过科技支持和法律约束的双重力量有力支撑了乡村的污水治理。生活垃圾一般采取分类回收,由专人进行收集与运送,并制定了《推进形成回收型社会基本法》等7项具体法律法规,为垃圾分类处理提供制度保障。垃圾分类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日本乡村人居建设创新实践经验
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从而加快了乡村振兴,乡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得以传承,成为国家实力的体现。
通过日本乡村发展可以看出,以村民为主导、政府协作和社会支持的组织形式贯穿乡村建设的始终,并以人文景观资源的挖掘及保护利用为乡村建设的核心,通过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营造模式,激发乡村居民的建设热情,由此提升乡村产业、景观和文化等多元价值融合发展。日本乡村建设重视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建设,在其乡村污水治理上可见一斑,其通过政府主导、居民配合、第三方负责的模式,制定了有别于城市的法规和政策,形成了相对有效的乡村污水治理管理体系。
日本乡村建设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服务等保障性制度设计,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有效保护乡村景观,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创意农业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重塑,更优化了国家治理结构。日本农业保险扶贫政策形成于1945-195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保险扶贫制度。后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扶贫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产业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乡村社会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
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对《农振法》和《土地改良法》进行了修改,促进了农村地域环境建设。21世纪地域社会的发展,促使日本重视对地方市町村、工商协会、住民、农协的关注和投入,并在造村运动期间,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唤醒居民对文化价值的思考,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日本乡村运用农业协会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建立系统的教育网络,并利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以及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组织网络抵御市场风险的创新经验,对中国完善农产品市场具有深刻的启发。
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
1.创新乡村区域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地规划与指导,因此创新乡村区域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政府的支持与村民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才能使乡村振兴顺利实施。
中国新农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村容村貌有所改善,但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还不完善,应把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整体规划要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促进乡村居民的就业与增收。同时要重视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不能设定单一的规划模式或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要因地制宜地规划不同的乡村及其发展方向,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
在政策方面,振兴农业的同时振兴乡村,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乡村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开发特色产品,发展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在法律法规方面,制定乡村建设的法律和技术标准,明确农村建设的对象、目标和内容,使乡村土地利用率低、生态恶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在资金方面,要利用多方资金促进乡村建设,创建农村金融投资机制,发展公共财政、贷款和民间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用于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同时乡村可以通过乡村旅游实现非农业经营。
2.构建创新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农业的发展是乡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通过建立农业发展组织,为农民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合作化经营模式,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完善农业推广体系,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其次,建立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合理利用资源,树立市场意识,确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当然,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特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保持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循环增长,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发展,建立宜居的新型乡村社区。以传统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利用乡村的特色资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农用土地,实现土地效能最大化。
第四,通过培养农村人才、扶持农业特色产业等手段,为农业规模化、可持续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并通过水肥一体化、病虫害控制、培育优良品种实现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
3.加强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灵魂。如何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考虑到中国的乡村人口基数和乡村发展现状,制订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是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的关键。
首先,应加强监管,建立相应的政府管理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制度,依法推进农民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其次,不同区域的乡村在建筑风格、传统民俗、节日等方面各具特色,在乡土文化的保护上应重点培养村民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教育培训、文化宣传保护乡村特色文化。
第三,整合多方力量,繁荣乡村文化。通过乡村精英和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素质,宣传优良文化传统,营造和谐氛围,政府可提供专项资金,构建文化社区,使先进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融入乡村。
第四,创新养老模式,改善并巩固家庭养老和农村基础养老保险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通过财政与个人共同承担的养老保险模式促进农村养老范围的普及,使农村居民实现老有所养。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互助式养老正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在乡村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的养老机构模式,既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又能解决留守独居老人的社会难题。
□ 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