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特色崇明~~~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崇明
崇明岛上魁星阁
  □郭树清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得水土肥沃、生态秀美、人杰地灵之利,孕育了厚重的人文文化,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士,留下了一段段有趣的传奇故事和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想。

  相传,堡镇南海村,原为五滧地区,从前是渔乡小村,地处偏僻,交通封闭。清代中叶,当地有一个名叫施尚珍的德高望重之士,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自家祖宅上开办了一所私塾。有一年,私塾的十八名学生赴太仓州参加考试,结果十七名学生金榜题名,被录取为秀才,震动了乡里。于是,主考官根据“北斗七星之首为魁,阁乃藏书之处”的含义,赐名施尚珍所办私塾为魁星阁。

  另据《五滧乡志》记载,南海村二、三队范围,该地区有七个相毗连的住宅,其格局按照银河系的北斗星(俗称七簇星)排列方位,形似烟斗,又像犁,故世称该地区的七个住宅为魁星阁,并在民间流传着“天上有七簇星,人间有七魁星”的美誉。

  初春的一天,来到南海村二队,走访施尚珍的后人,现年92岁高龄的施翠英。她耳聪目明,如数家珍地回忆道,当时的施姓是大家族。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一直到南海边,就是魁星阁旧址。其实,那时的崇明岛南坍北涨并渐渐向东扩展延伸,原先的魁星阁早已淹没成为沧海,居住在魁星阁地区的人们先是搬迁北移至现在的南海村一带,以后又渐渐扩散至整个五滧地区乃至崇明东北部地区,但在南海村一带一直称为魁星阁。施翠英老人还说,过去在通往魁星阁的几个宅院附近还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小石桥,称为魁星桥,之后年久失修,桥被拆除,小河也被填为平地。

  在旧时,我所生活的家乡五滧地区,由于深受魁星阁历史渊源的影响和感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时有登瀛书院等大大小小私塾10多所,培育了如龚子昌、施尔康、沈洵高等一大批的秀才、廪生等优秀人物,催生着文化事业的兴起,形成了村有小学,乡有中学的格局,五滧地区成为当时崇明岛东部地区的文化中心。随之又不断兴建了圣三堂、上智堂、母佑堂、云林寺、东井亭寺、地藏殿等教堂寺庙以及施祖荣、范春如、郭秀时等名人故宅二十多处。在南海村还传颂着当地的清代举人张圣教、张士阶叔侄,因赈灾有功,官府赠“劳心共济”匾额的感人故事,由此渗透出浓浓的文化底蕴。

  如今,魁星阁虽已只留其名,不存其物,原来的老宅也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农家小楼,但是,所在地区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历史文化熏陶,涌现出了许多企业家、实业家、教育家,以及乡贤、文人等知名人士。受此影响,魁星阁一带乃至整个五滧地区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和泥铁木竹等能工巧匠特别多,他们凭着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其赖以谋生的紧迫之感,或祖传,或无师自通地学会和掌握一手技能本领,从而使他们怀揣梦想去经营事业,更使他们的事业充满诗意。往往四五个民间艺人组成一个演唱队,就能自编自演出一台戏;能工巧匠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产的竹子编制成箩筐、篮子等生活用品;用本地产的木材做成桌子、凳子、柜子以及水车、手推车和木船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用芦苇和稻草做出芦笆、芦扉、草盖、草窠等各类精美的生活用品。他们用前辈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传承着“魁星阁”的文化和文明。

  魁星阁一带教师特别多,他们分别在当地担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这一地区每年录取重点学校的高中生和考取名牌院校的大学生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就这样,“魁星阁”的优秀文化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发扬,去光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走进魁星阁,千百年沧桑久远的历史文化浓缩积淀在这片土地上,淡淡的,静静的,耳边仿佛传来书声琅琅,琴声悠扬,和着清澈小河的淙淙流水声,荡漾在人们的心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常青树
   第08版:绿岛
   第09版:人物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公益广告
南国花海
阳光和霜冻都有滋味
水彩画《金鳌山揽胜》
崇明岛上魁星阁
又到清明时节
崇明报绿岛08崇明岛上魁星阁 2017-04-05 2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