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野菜佳蔬蟛蜞头

    □陆茂清

    旧时也好,时下也好,崇明人吃得最多的野菜,除了荠菜,要数蟛蜞头了,名副其实美味佳蔬。

    蟛蜞头,学名马兰头,崇明路边、田边、沟沿、河沿、田沿上随处可见,仲春时节生长旺盛,红梗绿叶,也有白梗的,多的地方密密麻麻,“挑”半个钟头笃定一饱口福。

    小时候“挑”蟛蜞头,主要是春三二月里青黄不接时,用来充饥填肚皮,还因为味道好而情有独钟。

    放学以后,拎一只竹篮,带着小尖(镰刀)或斜刀,呼朋唤友来了田野,都是老门槛了,哪里有货了如指掌,各个占领阵地“挑”起来,人人操作纯熟,刀刀得心应手,即使刚透出泥面的,一刀下去,也能连叶带茎出来。“这里多来交关,快来呀!”常有人如发现了新大陆般惊叫招呼,小伙伴们连蹦带跳赶去分享。

    话虽这么说,其实“挑”蟛蜞头还是蛮艰苦的,长时间蹲在地上,或弯着腰面朝黄土,吃力得很,还得时时小心,以防割破了手。还有成了落汤鸡的呐!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川”在民沟里,甚至“头支泥”跌下去,回家挨骂是逃不了的,重则还要“吃生活”。

    最难忘的,是“挑”留埂泥底下的蟛蜞头。

    农村里割稻前在稻田四周开排水沟,掘出来的泥块一式的菱形,整齐地排靠在稻田沿上,寒冬季节,地面上已没有了蟛蜞头的踪影,但留埂泥下面蟛蜞头的根茎还在缓慢生长,春天来临时,已长成盘根错节,性状如扼韭菜芽。

    翻留埂泥要花蛮多力气。双脚站稳,吸一口气,十个手指一齐用劲,将十几斤重的留埂泥翻开,嗬,白嫩的蟛蜞头根茎卷曲盘旋,粗壮如黄豆芽,芽尖已延伸到了留埂泥的边缘,快要从隙缝里伸出来享受阳光了。

    一只手扶住留埂泥不使跌落,另一只手把蟛蜞头的芽茎甚至根揪出来,放进篮里后,复原泥块,再翻下一块。

    过程中应讲究“职业道德”,就是泥复原处。一旦留埂泥滚到了排水沟里,必须搬出来,不然要影响排灌,为此往往累得气喘吁吁,衣服上沾满了泥土。

    崇明城镇乡村蟛蜞头的吃法,是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老传统,主要是凉拌了吃鲜的。

    将蟛蜞头洗干净,在沸水里焯过,过沸水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时间长了变酥变色,色香味大打折扣。

    焯过的蟛蜞头,放在清水里漂洗,崇明人俗称“退沫”。

    然后将蟛蜞头里水分拧去,剁细,倒入油镬子里,加精盐、味精、麻油等调料,翻炒均匀了出锅,色泽碧绿,清香扑鼻,吃过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若是切几块豆腐干沫子拌在里边,味道更好。笔者一家三天二头总要吃一顿,清香鲜嫩,屡吃不厌。

    蟛蜞头生长旺盛时节,多“挑”点回家,焯过、退沫后晒干,成了蟛蜞头干,储藏起来慢慢消受,可从夏天吃到冬天。

    蟛蜞头干烧肉,油而不腻,美味胜过梅干菜扣肉,放两天也不会馊。炖蟛蜞头干,蟛蜞头干炖蛋,蟛蜞头干潽蛋……也都别具风味。

    旧时岛上有钱人家自以为高贵,视蟛蜞头为贱生野草,不上台盘,吃了似乎有失身份,所以只有贫苦百姓吃。

    六十年风水轮流转,蟛蜞头翻身了!

    近年食用蟛蜞头的人多了起来,不只普通居民喜欢,富者贵者也爱上了它。盖因生活水平高涨,文明程度提升,吃饱吃好达标以后,讲究保健养生了。蟛蜞头富含钙、磷、铁、钾、硒、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功能明目、温肺、强心、健脾……原先的不屑一顾变得吃香起来,渐次重回千家万户的餐桌,还跃登龙门,进入了饭店、酒楼、宾馆。

    有人看准了蟛蜞头的商机,投资建造温室种植,一年四季供应市场。

    许多人信奉野生的好,农村里出现了“挑”蟛蜞头卖的专业户,天天“挑”天天钞票进账,不亦乐乎?

    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多有城镇居民二三结伴、三五成群,或是夫妻联袂,缓步近郊野外,在地头、岸坡、林间、河沟边,谈笑风生,时而低头“寻寻”,时而蹲下“挑挑”,个个满载而归,饱口福而外,观赏乡村美景,健身怡神,一举而数得,快哉乐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人物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学生文萃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匠人》随笔
摄影
遥远的记忆
野菜佳蔬蟛蜞头
十想九足,白米缺角
崇明报绿岛08野菜佳蔬蟛蜞头 2016-04-06 2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