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宗双
打响品牌,培育整体竞争力
庙镇联益村是崇明远近闻名的“黄金瓜村”。村民周建昌20年前便开始种植黄金瓜,可谓“老把式”。然而记者近日在村里采访时,周建昌却说“今年没挣到钱”。他告诉记者,由于开花期天气干燥,家里的10亩黄金瓜亩产不及常年一半。6月中旬,黄金瓜采收后,周建昌计划“压货”储藏,待市场行情“看涨”时再出手。没想到刚过7月,家里的黄金瓜便出现“烂果”。如此可等不及了,他只能以每斤1块多的低价卖出。前几天,村里来了外地商贩,收购价开到12元每斤,但几乎所有种植户都已无瓜可卖。周建昌说,面对此情此景,村里的黄金瓜种植户都很无奈,也感觉很困惑。
记者在采访时发觉,周建昌的“困惑”具有一定普遍性。崇明空气清新,水洁土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这其中,黄金瓜、老白酒、老毛蟹、三星白山羊、绿华柑桔等崇明特色农产品,更是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广大市民认可和青睐。然而伴随着上海长江隧桥的建成通车,崇明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之路并未“渐行渐宽”,部分品种还陷入了“增产不增收、减产即减收”的尴尬怪圈。不少人都在思考:崇明特色农产品如何提“身价”?
做大产业,掌握市场话语权
10月底,记者来到本市著名的柑桔之乡绿华镇,正在桔园采收的绿港村桔农陈庆陆喜笑颜开:“今年柑桔产量降低了,但价格却比往年高出一大截。像这几亩品质好的柑桔,前两天外地客商给出9毛1斤我也没卖,大家都看好价格能上到1块钱出头!”
崇明柑桔产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全县种植面积12.8万亩,投产面积约10万亩。30年来,本县一直坚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柑桔产业结构布局、新优品种引进、标准化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做了较大投入,确保了柑桔品质质量和质量安全,增加了产业效益和果农收益。2008年,受四川广元“蛆橘”事件影响,柑桔2角钱1斤也乏人问津。而今年,外地客商来绿华镇收购柑桔的批发价达到1元多1斤,仍供不应求。
如今,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形成有气候的市场,当然也不可能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规模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市场价值,还有利于降低综合成本,提升整体效益。”相关专业人士表示。
采访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在此方面的认识也不谋而合:小规模不可能产生大效益,小生产无法对接大市场。必须做大做强产业,才能掌握特色农产品市场价格话语权。崇明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开发,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从种源培育、筛选抓起,稳定质量产量,稳定供应和价格,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
做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前几天,我们与上海小南国饭店签约,向他们提供50吨金瓜丝。马上,还要与北京全聚德公司签约,全年提供金瓜丝80吨。”上海农本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顾施新告诉记者,通过“田间收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这一流程,统一标准,合作社今年金瓜丝深加工产品出厂价格达到8元1斤,比直接出售黄金瓜获取的利润高出一倍还多。为此,合作社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打算到2015年,将金瓜丝深加工产品的年产量提高到6000吨。
顾施新认为,崇明特色农产品价格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链的延伸程度。只有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导向,加大技术改进力度,改变传统的粗放、分散经营,才能发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谋求市场价格优势。
顾施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黄金瓜为例,目前,全县总种植面积1万多亩,按照亩产1.5吨计算,年总产量约1.5万吨。由于黄金瓜不耐储藏,种植户因“烂果”损失部分约为总产量的1/3,约5000吨。在黄金瓜腐烂之前,即使按照每公斤1元的价格出售给深加工企业,也能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万元。
据了解,目前本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仅有六七家,部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和信心不足,也是软肋所在。从中不难看出,加工规模和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势单力薄”,利益无从保障,仍然是制约崇明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人士建议,必须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突破口,才能更有效地闯出大市场。
“品质要好,品牌要响,这样才能赚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和深加工企业负责人都是这样诠释“特色农产品”。
县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提升崇明特色农产品身价,赢得市场竞争,说到底还是品质、品牌的较量。种植规模迅速扩张过程中,如何保证品质、培育特色、打响品牌,从琳琅满目的各类农产品中脱颖而出?“从源头上控制,打造高品质、高质量的品牌,力促转型升级,是众多崇明特色农产品的不二选择。”
崇明老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清代康熙年间,就被世人誉为“名扬江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崇明老白酒生产企业发展到上百家,年产值3亿多元,成为当时岛内一大支柱产业。然而,早期手工作坊时代的崇明老白酒因产能过度扩张,优质产品比率降低,损害了品牌形象。
为了重塑品牌,最近,本县的上海大陆酿造有限公司、上海农家酿酒有限公司等10多家生产企业联合相关部门,成立了崇明老白酒协会,在沟通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产品品质、遵守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统一约定,扶持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顾施新告诉记者,如今的崇明老白酒正在实现“华丽转身”,卖上上百元一瓶的高价已不再稀奇。
据了解,近年来,本县多措并举,大力扶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开发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但是同类产品商标过多太乱“相互打架”,缺乏系统化的品牌建设现象还比较普遍,其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