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是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茄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随病株的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原细菌在病株残体营腐生生活,在土壤中能存活14个月以上。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反溅和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家畜等传播途径,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人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
青枯病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的适宜温度20—38℃;最适发病环境土温25℃左右,土壤pH6.6,最适感病生育期在番茄结果的中后期。发病潜伏期5—20天。梅雨期间多雨或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会成片发病。
防治该病的关键是,种植前要做好该病原残体的铲除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实行轮作发病严重地块,提倡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5年,与水稻轮作效果更好。
加强田间管理选高燥地,适时早播,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高畦深沟,合理密植,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适当增施氮、钾肥,注意中耕技术和调节土壤酸度,增加田间通风透光。
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