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高耕地地力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法

  耕地地力是耕地生产力的综合反映,是特定气候区域条件下,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地力评价可以为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培肥和改良土壤、科学施肥、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据崇明县土肥站2005年耕地地力评价统计结果,崇明县一级耕地面积为7456.10公顷,二级耕地面积14278.81公顷,三级耕地面积20370.10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3.59%,其中三级耕地分布最广,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6%,耕地地力提升空间较大。

  目前我国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受报酬递减率作用,靠增加化肥投入量能够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对于继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将是一条死胡同,而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将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造成我国耕地质量下降,技术层面的最大问题是缺少适合我国农村和农民使用的耕地保育技术,如农田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减耕、免耕、秸秆还田等土壤耕作技术,农田轮作、间套作技术、中低产田综合改良技术,复垦、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农民主要靠自己摸索,造成耕地管理方式与技术措施不合理现象普遍。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技术是养地技术,即:建立便于各地农民广泛采用的分区、分类、量化耕地保育技术标准与规程,而建立耕地保育分区指标与技术规程需要进行多年、多点的大田试验。但目前,我国耕地保育技术研究实施期限较短,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由于技术成熟度不够,难以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造成我国各地提高耕地质量的技术储备严重短缺。

  培肥地力首先是必须建立地力监测点,长期、定位监测在不同施肥方式下,耕地地力的变化态势,及时调整农田的施肥指导方案,从而实现对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其次,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田块耕层厚度,扩大绿肥种植和农作物秸秆还田,增加商品有机肥投入,实施测土施肥技术等多种途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肥供肥性能,改善土壤通透性和质地,最终达到为土壤“增肥”的目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特稿
   第05版:生活
   第06版:悦书
   第07版:农业
   第08版:绿岛
老年人如何健康生活 (2)
提高耕地地力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法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洗衣机拒绝超量洗涤
广告
崇明报生活05提高耕地地力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法 2011-11-16 2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