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咸明
上海人喜欢吃得清淡,蔬菜尤其绿叶菜总是餐桌上的重头戏,一日无“绿”不欢。然而近两年来,菜价和大家玩起了“心跳”:菜价贵,对于需要捂紧钱袋过日子的老百姓而言,只能望菜兴叹;菜价低,菜农既亏本又伤心,种菜积极性受挫,埋下新一轮涨价诱因。为防“菜贵伤民”、“菜贱伤农”,市政府去年11月中旬与包括崇明在内的9个区县签订责任书,打造“菜园子”,保障全市蔬菜供应。目前市郊蔬菜面积54万亩,其中绿叶菜24万亩,崇明占3.4万亩。
崇明作为市郊“菜园子”,如何既满足市民的“菜篮子”,又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要算“长期账”
最近一段时间天公作美,崇明地产绿叶菜不但产量高,长势也喜人,青菜碧绿,芹菜水灵。健绿花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学德这些天既跑田头,又跑市场,忙得不可开交。匆忙间,他道出一喜一忧:“今年秋天天气好,特别适合绿叶菜生长,1500亩绿叶菜丰产。不过也正由于产量普遍提高,导致菜价下跌。”
一直以来,“靠天吃饭”是菜农重要的生存法则。“老天帮忙,菜长得快,产量就高。最近市场上绿叶菜总供应量增加了一半,价格自然就下来了。”高学德带来的最新行情是,鸡毛菜、青菜批发价0.5元/斤,而最低成本也要5毛左右,“算上政策补贴,仅有点蝇头小利。”
记者从县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本县地产绿叶菜,八成以上是露天,因此大部分菜农还是得“靠天吃饭”。不过高学德说,种菜要算“长期账”,可能某一季、某一茬亏了,但总的来说还是有赚头的。所谓一年九茬,“三茬亏,三茬平,三茬赚”,旺季贱卖了,淡季菜价高了,就能赚回来。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种菜要赚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农民和科学的管理制度配套。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本县大力推进设施菜田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蔬菜种植条件,与此同时,从专业知识、种植技术等方面培训农民,使绿叶菜种植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如此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种菜赚钱不是梦想。
■抱团闯市场
种菜要看老天脸色,卖菜要遵循市场规律。“贵了老百姓不买账,便宜了亏本。”净达蔬菜合作社的沈剑虽然入行不久,却一语道破天机——菜农何以生存?薄利多销。
“薄利多销”并非说起来那么容易。“薄利”是为保障市民菜篮子,多销则是为自己谋生存。以净达合作社为例,其种植的1500亩蔬菜,70%以上是绿叶菜,主要供应市区市场,一部分配送长兴岛当地的学校和企业。无论是小贩田头来收,还是运往市区,都是经过一轮挑拣的“半净菜”,进市场的菜,途中还会有所损耗。“蔬菜尤其是绿叶菜,真是‘伤不起’。我们在长兴,主要销往浦东地区,蔬菜损耗和车辆油耗也不小,更别说崇明其他地方运到市区去了。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种植规模,亏是肯定的。”
沈剑说,目前合作社有2辆菜篮子工程车,5辆自备运输车,忙的时候倾巢出动仍力有不逮,即便如此,1000多亩绿叶菜依旧是“薄利”。
既然规模化种植有“利”可盈,若是把好几家“大户”的力量整合起来会怎样?这一大胆的想法在尝试中已见曙光。今年3月,健绿、净达、锦石、通商等10多家蔬菜合作社组建了崇明绿叶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整合3700多亩绿叶菜,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监管标准,实现生产资源、信息共享,通过联合,蔬菜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联社还积极谋销路,引导农民增收,可见,“抱团”闯市场,在当前蔬菜“薄利多销”的大背景下能够走得更远。
■产销须多元
市民的菜篮子价格不能太重,菜农的利益也要保障。为此,市、县两级都出台了保障和鼓励政策,调动农民种植绿叶菜的积极性。政策补贴虽可为一时之计却非长期盈利手段。崇明地处远郊,交通成本高仍是菜农不可承受之重。同时,崇明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地产绿叶菜“生态”、“吃口好”的特点在上海市民中有口皆碑。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寸之所“长”?
施士华在蔬菜行当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在上海家扶家果蔬专业合作社当顾问。他告诉记者,家扶家合作社除确保一定的绿叶菜种植面积外,依靠芦笋、草莓等特色果蔬盈利。“芦笋亩产值万元,利润在四五千左右。”合作社按市场需求和季节变化,种植供需对路的品种,同时有120名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合作社生产基地实现就业,年收入6000元到8000元不等。“这样一来,既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值最大化也成为可能。”
在蔬菜产销中,品牌力量尤为重要。全市首家合作联社上海崇明芦笋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自成立之初就整合品牌闯市场,通过实施统一生产标准、严格生产安全监管打造的“白狗”牌芦笋不仅在沪上市场闻名,还销至广东、北京、山东等地,每亩净收入超5000元,农民辛勤劳作,真正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品质、品牌得到认可的同时,拓宽营销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仍在探索中。高学德告诉记者,目前健绿等合作社投资建设的绿叶菜加工配送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届时,通过分拣、加工、包装的绿叶菜身价看涨,比“毛菜”利润高出30%左右,还能进行冷冻保鲜,不再惧怕“山高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