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焘熊
在我们崇明,以前有一种米制品的小吃,它有一个十分喜庆、十分响亮的名字:状元糕。
状元糕在当年的岛上并不是全部地区都这样称呼它,有的地方叫茯苓糕,和老北京的糕点一样叫法。但是,它的作料除了米粉外,根本没有茯苓的成分。
对于老一辈的崇明人来说,小时候与状元糕有过交集的人应该说甚多。早年,家里的小孩一生下来,除了母乳哺养外,还得靠米浆来喂食。这米浆就是以大米为作料,将它放在铁镬子内炒熟,然后在石臼内捣碎成粉末。这色泽焦黄的米粉不但松脆带甜,还具有浓郁的桂花芳香,用开水把它一冲拌成糊状,就成了米浆,对于需要喂食襁褓中孩子的家庭来说十分方便。
做状元糕前几个步骤和做米粉一样,炒熟捣碎成功后,做茶食的师傅将其加工成一片片如云片糕样的点心,再经过烘焙,就成了香香脆脆的状元糕,是当年茶食店里的当家产品。有人走亲访友的话,买上一斤,用纸包好,再覆上一张红底黑字的店招,就成了一份拿得出手的礼品。人们都知道,把它用开水冲泡后也可以成为小孩即食的米浆。因为嫌自己炒米加工麻烦,还不如买状元糕来的方便,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人家就去买这状元糕来直接做米浆。
那么,大家为啥要把它叫做状元糕呢?据说,它的由来与宋高宗的一段故事有关。宋高宗来到江南后,有一次他带了一名小太监,到民间微服察访,听到路边一户人家传来丝竹之声,他便寻声找到那里。举步入门,几个老者见进来两位陌生人,忙打躬作揖,让座献茶。原来,这户人家儿子在为母亲做六十大寿,邻居们凑钱请了戏班子来热闹一番。宋高宗坐下来听了一会,不住地叫好,竟然乐而忘返,不知不觉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感到腹中有点饥饿。想去饭庄用膳,却又舍不得离开,便悄悄吩咐小太监去买点食物。结果,被一位老人听见,忙取来自己儿子做的糕点,给客人充饥。这种用米磨成粉做的糕,松脆香甜,十分可口,宋高宗既饱了耳福,又饱了口福,甚是高兴。他回宫后,忽有一日想起了在那户人家吃过的糕点,非常想吃,便要小太监去取。找到那里一打听,才知道小伙子到京赶考已经几个月了。宋高宗听了小太监的禀奏,心想,京城里考生成千上万,到哪去找做糕的小伙子呢?他灵机一动,想出一道特别的考题———做糕点。这下,考生们全乱套了。那些公子哥们只会吃糕,哪里会做糕,就是那些穷书生也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考题。于是有人重金聘请糕点师傅来帮忙,有的人竟去寻找做糕点的书籍,结果都不中皇帝的意。只有西塘的小伙子得心应手,顺利地把好吃的糕做出来了。宋高宗一尝,称心如意,龙颜大悦,钦点小伙子为头名状元。做糕的人中了状元,被传为佳话。状元做的糕,自然也就叫“状元糕”了。
现在,茶食铺子已经没有了。人们要想再品尝这状元糕的味道似乎成了一件难事。最近,突然听到我们岛上有一家生产大米制品的企业,在生产一种炒米粉,用它冲泡当茶来喝,香味浓郁。这可是和当年的状元糕基本相仿的小吃,一定要想方设法觅来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