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又称西红花、番红花,是被誉为“红色金子”的名贵药材,也是高端的食用香料和染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这朵小花,在庙镇也被称为“致富花”,是庙镇的特色产业之一,“崇明藏红花”声名鹊起,成为庙镇的一大IP。庙镇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合作地区引入试种藏红花成功后,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藏红花主产地,在国内可算“一家独大”,产量占到国产藏红花的九成。崇明80%的藏红花产于庙镇,最多的时候,庙镇种植藏红花的农户超过1000户,种植面积逾1000亩,产值达3000万元。据历年农户签订藏红花种植购销合同统计,镇药材公司年发放收购藏红花资金800~1000万元(不包括合作社以及农户合同外自行销售球茎、花丝收入),其中万元以上的农户有500余户。种植最为集中的永乐村,更是被赋予了“中国藏红花之乡”的美誉。
试种成功跻身市基地
20世纪80年代基于中药材本地化的国家战略,上海市药材公司(以下简称市药材公司)又鉴于崇明的庙镇乡、合作乡、绿华乡等有种植药材的先例,就到崇明实地考察,并将合作乡作为试种藏红花的首选之地。1985年9月,合作乡副业公司与市药材公司,达成藏红花试种协议。乡政府成立藏红花种植技术研究工作小组,由分管农副业的副社长任组长,乡副业公司副经理具体负责。技术研究小组会同乡农科站,与永乐、猛西、保南、社南、新保等村30余户农业种植专业户签订藏红花试种协议。市药材公司无偿提供2000公斤球茎,农户开始分散试种。技术研究小组分析比照藏红花原产地地中海的气候和夏季气温高时藏红花处于休眠状态的特点。试用二阶段种植法,分室外大田阶段种球,室内大棚阶段育花。即:11月底花丝采摘结束后,把藏红花球茎重新种回土里,让它吸收营养。次年5月,再把藏红花球茎从土里挖出,移入到室内的培育架,让它从休眠中醒来,直到开出淡紫色的花朵。采取人工干预手段,促其适应本土气候。1986年5月产出球茎2800公斤,同年10月采摘花丝19.6公斤。经市药材公司成品检测,其品质和产花率均优于上海市南汇、浙江省等其他试种基地。藏红花在崇明试种一举成功,合作乡也正式成为上海地区藏红花种植基地。
零星种植到初具规模
藏红花试种成功后,合作乡政府审时度势、乘势而上。乡政府注册成立上海康民药材店(后更名为上海华宇药业有限公司),承担藏红花种植户栽培技术培训指导、种植合同签订、种球调剂和花蕊的收购加工。实行农户+公司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市药材公司每年从外地采购调入数十吨球茎,无偿提供农户种植,并斥资10万元在猛将庙镇老街西市梢设立西红花收购加工网点。与此同时,乡政府以典型引路,宣传发动,鼓励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藏红花种植行列。通过组织宣传发动,藏红花种植由点到面全面铺开,规模由少到多逐渐扩大。1987年种植户发展到127户,种植面积10亩,产值2.4万元;1989年发展到202户,种植面积18亩,产值13.2万元;至1994年藏红花种植户发展到1860户,种植面积900亩,产出藏红花球茎达1000余吨,产值170万元,其中种植规模最大的永乐村种植面积13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9.2%。
为提高产出增加收入,乡政府成立藏红花种植技术研究课题小组,开展藏红花提纯复壮、轮作模式的技术研究,每村选择2户~3户种植典型户,每年分阶段举办藏红花栽培技术培训班,进行种植经验交流讨论,通过课堂授课、田间观摩、现场操作指导等,帮助农户了解掌握藏红花生长期各阶段特性、培植要领,包括球茎收获后放置适宜性环境、室内温度湿度管控、捻牙和花期管理、花蕊采摘等技能。球茎和花蕊产量稳步提高,花蕊从每千克球茎产出6~8克提高到7~9克,高的可达10克。球茎从每100公斤产出140公斤,上升到150~160公斤,高的达到170公斤以上。由此,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农户的积极性空前未有,通过亲搭亲友搭友,藏红花的种植由崇明的西部区域逐步向中部乃至东部延伸,发展成为一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市药材公司每年调入的种球成为抢手货供不应求。
一些了解到藏红花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后,尝试踏宅上门收购贩卖藏红花球茎,个重20克以上能产花的球茎收购价每公斤高达40~50元。庙镇的藏红花种植初具规模,至2004年庙镇的藏红花干花年产量逾1000公斤,占全国藏红花总产量的41.43%,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藏红花生产基地。
定位副业成“一家独大”
20世纪90年代,合作乡将种植藏红花定位为农副业,村民在自家家前屋后的自留地、责任田的杂边地种植藏红花。进入21世纪后,经区划调整合作乡撤并为庙镇。镇政府注重探索藏红花产业化发展路径,以专业基地为引领,种植大户为示范,积极引导扩大藏红花种植,推进产业化发展。2000年,经上海市农业委员会核准同意,庙镇藏红花种植项目列入全市第一批种植业结构调整专项发展项目,获专项补贴157.2万元,在永乐村建设300亩的藏红花产业基地,示范基地40余亩,辐射面积1050亩。
2001年起,镇政府将藏红花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引领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纳入农业布局规划,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多措并举,多头并进,不断做大拓展藏红花产业链。2002年,县科委将镇农技中心“藏红花提纯复种技术研究”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实施的750亩藏红花——水稻轮作栽培模式试验实现双赢。通过水旱轮作,不仅改良土壤,有效抑制土壤病菌,减少藏红花球茎霉烂,产出鲜花4100公斤,总产值825万元,比常规种植增效8.9%。且大量的有机肥施用,土壤肥力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使同年水稻亩产量增收70公斤。
与此同时,镇政府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抓手,持续对种植农户开展专业培训,至2009年累计培训22.6万人次。镇妇联将藏红花种植推广纳入“双学双比”竞赛项目和“家家富”工程,在永乐村创建藏红花扶持示范基地,以培育能手、创建示范村和基地为主要形式,实施项目化操作,举办“农村女性智慧课堂”,开展女能手评选活动,助力藏红花产业化发展。镇残联联合镇药材公司实施残疾人家庭藏红花推广扶贫奖励工程,以高于其他农户10%的鲜花蕊收购价,每年兑现奖励残疾人种植户10多万元。
在此期间,镇政府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先后在永乐、窑桥、周河、猛西等村培育建立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藏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崇明藏红花逐渐成为庙镇的特色农产品,至2024年藏红花种植形成三个80%格局,即:全国藏红花的80%左右产量在崇明,崇明的80%藏红花产量在庙镇,庙镇的80%产量在永乐村。庙镇“崇明藏红花”产业在国内可算是“一家独大”。
文旅加持助产业升级
进入21世纪后,藏红花陆续在安徽、浙江等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为进一步壮大藏红花产业,庙镇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推进品牌创建、产品研发和文旅融合,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崇明藏红花”全新产业发展模式。相继在永乐、窑桥、周河、猛西等村培育建立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藏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2009年,市药材公司牵头的“上海华宇西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永乐村建立100亩藏红花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专业从事藏红花种植研究提升品质,借助“雷允上”“神象”等上海名牌研发衍生产品。先后出品藏红花面膜、藏红花香米、藏红花精油、藏红花老白酒、藏红花茶、藏红花崇明糕、藏红花酒酿、藏红花纯露等全新复合产品。
2019年12月,镇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启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崇明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要求,实施基础配套、产业规划、环境打造等方面系统性、合理性布局和提升打造,在永乐村建成年产值2500万元的“崇明藏红花”种植片区。
2020年,“庙镇藏红花推广——以特色农产品引领农民增收致富”入列上海市级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战略的庙镇案例和崇明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案例汇编。实施完成以藏红花为特色产业的永乐村“特色农业型”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绘就海派乡村新图景。聚力“花红永乐”品牌发展战略,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乘势而为布局打造“花红片区”文旅新模块。
“崇明藏红花”基础性科普基地、百药园和集参观体验、中药科普、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沪产药材博览园”在“花红永乐”核心区先后落成。
2020年11月,成立“上海花红永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镇级运营公司,搭建销售服务平台。通过“庙镇幸福里”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B站等多渠道推广矩阵,举办“奔腾吧庙镇”骑跑定向赛、“崇明藏红花”文化旅游节、长三角“崇明藏红花”产业发展论坛、金秋郁金香花园节、崇明乡村夜生活节等节庆活动,给力田园风光与乡村体验融合的生态型旅游产业,形成庙镇“崇明藏红花”多旅融合发展的架构,叠加引流带动“崇明藏红花”产品销售。“花红永乐”公司接待游客15000人次,年销售运营业收入超500万元,销售崇明藏红花衍生产品达100余万元,集体盈利120万元。
引入国企“东方国际集团”,将“崇明藏红花”衍生产品融入主题民宿,形成“崇明藏红花+民宿+康养体验”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镇东村千亩森林深处的“进博好物直采中心”“515咖啡艺术中心”和国家AAA旅游景区西岸氧吧、香朵开心农场等,推出藏红花拿铁饮品,将藏红花与咖啡相结合,为浓郁的咖啡增添了一抹淡雅的花香,感受到藏红花的独特风味。
在“3.0”版本的“田野消费”中,庙镇不仅提供美味的咖啡、精致实惠的全球好物,更是将藏红花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推出了琳琅满目的藏红花深加工产品,“崇明藏红花”日渐成为庙镇的一大IP。
加强“藏红花”品牌保护,“崇明藏红花”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通过前期预审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请受理。
“花中金子”带富一个村
地处庙镇北部的永乐村以前是远近出了名的“讨饭村”,全村有108根讨饭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永乐村村民垦荒种地,摆脱了“讨饭村”的名号。但一年到头就是“三麦油菜老来青”,收成一直得不到提高,村民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算是能填饱肚子,手头一点不活络。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永乐村有缘携手市药材公司,帮其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发展藏红花种植产业,逐步带村民走上致富路。数十年里头,从一开始的各家各户在自家家前屋后的自留地、责任田的杂边地零星种植藏红花,到建立基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再到研发产品提升品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藏红花”全新产业发展模式。如今永乐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裕,还成为以藏红花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农业型”上海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绘就海派乡村新图景。
夏末时节,进入庙镇永乐村的地界,“中国藏红花之乡——永乐村”10个红字矗立在绿树碧水间。沿路两旁,是白墙黛瓦的东方G20花岛宿集主题民宿。穿过民宿便来到永乐村546号——沪产药材博览园。从介绍中了解到:“崇明藏红花”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藏红花平均80到100朵鲜花,仅能收获1克花丝,品质好的“崇明藏红花”,300根花丝能卖到500元,平均1根花丝的价格可达1.8元,1公斤最高卖到3.2万元,被誉为“花中黄金”。相比其它传统农作物,种上藏红花,每亩地收入可翻10倍。
2024年,永乐村全村有藏红花种植面积700亩,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种植藏红花不仅使全村男女老少纷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藏红花更成了村里的“致富花”。
上海姿蔓西红花合作社负责人万建达、俞益萍夫妇是该村藏红花种植的大户,他们家靠着这细小的藏红花花丝,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行列。“1995年万建达花了10450元买了‘幸福125’摩托车,2019年又把房子从里到外重新精装修了一番,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如今,他们家总共种植藏红花球茎20亩,大概能产20公斤藏红花花丝,一年下来能有60多万元的净利润,在年底采摘藏红花花丝忙不过来的时候,还需雇佣50多位村民一起帮忙。
合作社里的花农每亩纯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若只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1亩地的收入不到2千元。今年62岁的黄锡逵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藏红花有较高经济价值后,尝试收购贩卖藏红花球茎,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为了继续扩大收益,黄锡逵开始尝试自己种植藏红花,在2016年也成立了合作社,与百家种植户签订代销协议。目前,合作社年收藏红花40多公斤,年产值120万元。
随着藏红花不断出圈,永乐村乘势而上引入国企东方国际集团,借“花博会”的契机,打造“花海田园”,改造民宿,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4月,承租村民闲置民房,建设总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的“东方G20花岛宿集永乐村·亚洲园”主题民宿。2022年5月竣工运营,当年接待食宿游客6000余人次,运营收入230万元。2020年11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上海花红永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镇级运营公司,年集体盈利分红30万元。藏红花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的融合,在为村民带来额外收益的同时,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 区地方志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