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茂清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凡节烈之士,总能慷慨赴死,青史留名。倘若苟且偷生,今日还有谁能记得沈廷扬?
明朝末年,崇明出了个高风亮节的模范人物——沈廷扬,《明史》《明实录》《崇明县志》等典籍中,都载有他的事迹,清帝乾隆赐谥“忠节”,国民政府列为“民族英雄”。
沈廷扬,明代崇明南沙(今新河镇)人,秀才出身,以海商致富。此君慷慨仗义,崇尚气节,忠贞爱国,瑰意琦行,可歌可泣。
明末国家多故,战乱纷起,沈廷扬急国所急,自筹船只,运输漕粮供京畿急需,被朝廷授予中书舍人之职。清军南下,前方军粮不继,他慷慨请缨,置安危于度外,载运粮草出天津口,经山海关,送往锦州、松山军中,以劳苦功高升任太仆寺正卿兼户部主事。崇祯皇帝当着满朝文武赞叹:“居官尽如沈廷扬,则何愁天下难治?”
明朝灭亡后,把忠君爱国挂在嘴上的文臣武将,多有易主而事投降了满清。沈廷扬誓不对敌称臣,带领残部南下,投奔在福州立朝的南明隆武帝,拜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总督浙江水师,规划反清复明。
顺治四年春,沈廷扬与张名振、张煌言相约,率舟师北伐。船队经崇明岛时,驻泊休整,补充粮草。
清军早有准备,水陆两路夹击。沈廷扬奋勇迎敌,大战四昼夜,互有胜负。四月十四日转战至福山,三更里突发飓风,战船纷纷倾覆,军士溺死无算。
清军围追堵杀,大呼“剃发者不死”。张名振、张煌言等见大势已去,趁乱逃遁。困在沙洲上的沈廷扬进退无路,仰天长叹:“风浪如此,其天意耶!当以死报国。然岂可悄无声息归天去?誓与敌酋决斗一番,死得轰轰烈烈!”于是去高阜处大呼:“我,大明都御史沈廷扬,可将我解送南京。”
清军闻声围了上来,却又不敢上前。“鼠辈!”沈廷扬轻蔑一笑,挺身受缚,英雄就擒!手下的七百亲信也都被执。
满清江宁巡抚土国宝,本是临难变心的明朝降臣,居然恬不知耻现身说法,以高官厚禄劝沈廷扬投降。沈廷扬义正辞严:“你也曾是朝廷命官,悉知忠臣不事二主之旨,却认敌为父,还要拉人下水,真鲜廉寡耻衣冠禽兽!”
土国宝恼羞成怒,作杀鸡儆猴,将沈廷扬及其手下的七百人,押往苏州娄门外李王庙前。四面围住,明晃晃刀枪高举,吆喝“愿降者免死!”然催逼再三,无一人理睬。
“看来他们都听你的。”土国宝转向沈廷扬,“请为他们指点生路吧。”
“愿与御史同死。”七百军士异口同声。
沈廷扬感动泪出:“你们先走,我早晚会到。届时共借十万阎罗兵,荡灭满虏,杀尽贰臣,复我大明!”
土国宝再作劝诱:“蝼蚁尚且贪生……”
沈廷扬打断他的话:“为国而死,忠臣职责,如去另一世界壮游,何惧之有?”
土国宝仍不死心,一边恭维道:“沈御史真铁汉,佩服。”他一转话锋,“性命要紧,只要剃发了,不只无性命之忧,且可当大官,享荣华富贵。”
“铁汉肯剃发乎?”沈廷扬又是斥责又是讥讽:“留这几根头发好,不然哪有颜面见先帝于地下?”
土国宝软硬兼施,难使沈廷扬屈服,遂将其押送南京,交大学士洪承畴发落。
洪承畴曾任明朝的蓟辽总督,被俘后经不住威胁利诱而失节,当上了满清总督军务大学士,派驻南京招抚江南抗清义军。
得知要见洪承畴了,沈廷扬两脚伸直岔开坐着,一副轻慢之态,一照面就手指口斥:“大明江山,都败在你这般乱臣贼子手里,恨不能啖你之肉,寝你之皮!”
洪承畴因沈廷扬当年冒死运粮到松山救过自己,有意开脱他,佯装不认识,问道:“你是何人?”
“大明御史沈廷扬。” 沈廷扬朗声答道。
“听说沈廷扬已遁入青门当了和尚,何方歹徒在此招摇撞骗?”洪承畴招呼随从,“来啊,赶走了事。”
沈廷扬不领他的情,有心出他的丑,假意道:“我眼睛已瞎,你到底是什么人?”
洪承畴不明所以:“我是洪承畴,曾与你同殿称臣,忘了不成?”
沈廷扬厉声训斥:“朝野尽知,洪承畴在松山被清军俘虏后,誓不屈节,绝食而死,先帝还曾亲自设坛祭奠呐!你这无耻之徒,竟敢冒充大明忠臣?”说着一跃而起,揪住洪承畴的衣襟,左右开弓,连扇了几个耳光。
洪承畴满脸羞容,神形窘迫。
沈廷扬千贼万贼大骂不止。洪承畴苦笑着说:“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
另一个明室旧臣周亮工,曾受沈廷扬的举荐入仕,奉洪承畴之命入狱劝降:“天数已定亡我大明,已不可挽回的了。”
沈廷扬瞪着眼忿忿而言:“共事之忠臣烈士,多有为国殉难先我去了,我深受国恩,义不独生!”
“大人何苦呢?请大人剃发臣服了吧。”周亮工复又劝道。
沈廷扬大声回绝:“头可断,发不可剃,留发不留头!”
学生韩范探监慰问,与沈廷扬一起饮酒,见沈廷扬眼睛向下,若有所思。流着泪问道:“老师在想什么?心念家人?”
沈廷扬莞尔一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已破,家何在?所思想者,以文丞相为楷模。”随之手指弹杯,曼声吟哦了文天祥的《过零叮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囚禁敌营八十多天,沈廷扬利诱不为动,威逼不就范,终不屈服。洪承畴徒叹奈何,只得遵照清廷旨意,下令将其处死。
七月二日,监斩官入狱提人。
知死期己至,沈廷扬从容如常戴上方巾,穿上宽袍,登上轿子,来到淮清桥刑场。
他因南明王朝在南,辨认方向,面对南方跪倒尘埃,行叩拜大礼。然后撩起长须,对刽子手说:“来杀。”言毕引颈受戮,慷慨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