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秦浩
三年前的盛夏,城桥中学的毕业典礼上,57岁的英语教师陈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枚银色的放大镜。学生们哽咽着说:“陈老师,是您用‘放大镜’般的眼光,让我们看见了自己身上的光。”
这枚放大镜,不仅是一件礼物,更是陈伟39年教学生涯的缩影。他以微见著,于平凡中雕琢不凡,用爱与智慧,点亮了一颗又一颗年轻的心灵。在教育的星空中,他是引路人,更是守望者。
不久前,202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评选中,陈伟从众多教育工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仅有的10位获此殊荣者之一。市园丁、区园丁、区先进德育工作者、区优秀班主任、记大功……各种荣誉加身的他却总强调:“我做的都是非常平凡的事情。”
植根乡土 初心不改
1986年,陈伟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彼时的他,没有选择留在繁华的市区,而是毅然回到家乡崇明,扎根农村教育一线。他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知道这里的孩子们需要什么。”
陈伟的老家在新村乡,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学生时代的班主任和外语老师心怀感恩。高一时,他的脚受伤疼痛了一个多月,班主任杨老师连续三个星期踩着脚踏车从海桥中学到陈伟家中看望照顾,单趟路程足足30多里。那份师恩,如种子般埋在心底。
“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以后也要成为像杨老师这样的好教师。”陈伟回忆道,“他不仅教会我知识,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师者的责任与担当。”
毕业那年,陈伟如愿分配到海桥中学担任英语教师,之后又进入城桥中学任教。从此,他在这片教育沃土,一待便是39年,并且连续36年坚守班主任岗位。
“我最骄傲的不是他们考得多好,而是他们找到了自己,走出了自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发光。”
适性教育 让学生变得自信
“艺体科融合、适性育人”是城桥中学的办学特色,陈伟则是这一理念最坚定的践行者。在他带过的班级中,连续四届本科率达到100%,13届高三学生中,有人站上全国英语竞赛领奖台,有人走上编导之路,更多人则在陈伟的“放大镜”下,找到了求学的自信。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这是陈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而是根雕艺术,要根据每一块木头的独特纹理,精心雕琢出它最美的样子。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初入校时,小朱同学是个极其自卑的女孩,上课不敢发言,课后总是独自一人。家长对她的期望仅仅是“能毕业就好”。陈伟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她英语口语流利、擅长画画和唱歌,于是在一次班干部改选时,鼓励她竞选班长。“老师,我不行的……”小朱怯生生地说。“你可以的,我相信你。”陈伟坚定的眼神给了她勇气。竞选演讲时,小朱紧张得声音发抖,但陈老师始终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她。成功当选后,陈伟不断给她创造锻炼机会:主持班会、组织活动、代表班级发言……三年后,这个曾经自卑的女孩不仅成为区三好学生,更以美术专业综合高分考入理想大学。她说:“是陈老师让我相信,我也可以发光。”
小顾同学是以乒乓特长生身份中途入校的,但很快遇到了专业瓶颈。转学美术又因先天条件不足而受阻,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陈伟通过家访和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发现这个看似沉默的男孩其实热爱阅读、擅长写作。于是,他建议小顾尝试文学编导方向。“老师,我真的可以吗?”“当然可以,你的文字很有灵气。”陈伟的肯定如春风化雨。在校文学编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和陈伟的持续鼓励下,小顾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个人专辑《我的戏剧人生》;获寻找“未来文艺之星”网络小说原创大赛全国三等奖。最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圆梦大学。考入大学后,他继续绽放光彩,获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比赛特等奖等奖项。他说:“没有陈老师,我可能还在打乒乓,而不是写故事。是他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10厘米的坚守
三十多次全程陪诊
2001年,对陈伟来说是个艰难的年份,由于意外导致右眼严重受损,近乎半盲。学校领导特许他减少作业批改量,他却坚持戴着老花镜,将作业本凑到眼前10厘米处,一笔一画地仔细批注。有学生动情地回忆:“看到陈老师佝偻着背,几乎把脸贴在作业本上的样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那背影,比任何励志标语都深刻。”
2022年陈伟带的班级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市区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三年来,陈伟送学生就医达30多人次。最让人感动的是,每次送医他都会全程陪同,常常等到就医结束已是凌晨。学生小张动情地说:“有一次我急性肠胃炎,陈老师陪我到凌晨2点,第二天一早他又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他就像我们的爸爸一样。”
来自外区的学生小张患有慢性肠胃炎,需要连续服用三个月的中药。陈伟主动承担起为他温药的任务,每天早晨7点前就到办公室,用温水将药瓶温热,确保他到校后能及时服药。3个月里,从未间断。“那段时间,陈老师比闹钟还准时。”小张回忆道,“喝下的不仅是药,更是老师沉甸甸的爱。”
班上的小陆同学体质虚弱,胃口不好时,陈伟就从家里熬好软糯的热粥送到宿舍。“热粥下肚,想家的眼泪就止住了。”小陆说,“陈老师熬的粥,有家的味道。”这碗粥,不仅温暖了她的胃,更温暖了她的心。
在学生心里,他是“比父母更懂自己的人”。毕业班的黑板报上,总画着一幅简笔画:一个举着放大镜的老师,身后跟着一群发光的星星。这幅画,是学生们对陈伟最真挚的告白。
教育的“反光镜”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陈伟坚信,教师言行是一面镜子,会被学生无限放大。“教育不是喊口号,是做给他们看。”这是他一直秉持的教育信条。
每届新生军训时,他都坚持和学生一起站军姿,汗水浸透了衣衫也不退缩;运动会上,他嘶哑着嗓子为学生们助跑加油,那一声声呐喊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支持;艺术节里,尽管五音不全,他仍然笨拙地参与班级合唱,用行动告诉学生:勇于尝试比完美更重要;大扫除时,他总是第一个拿起扫帚,和学生一起擦玻璃、拖地板,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的光荣……
面对学生沉迷手机的难题,他没有简单粗暴地禁止,而是独创“疏导四步法”。与家长建立联盟、班级共同商议规则、对敏感学生实行“逐步减量”、给自律者适当特权。这套充满智慧的方法成为全校模板,甚至有家长感叹:“陈老师连‘堵’都能变成‘奖’。”
39载春秋 皆是全心全意
临近退休,陈伟仍然带着学生晨读,他的英语课总穿插着人生故事。有人问他坚持的理由,他引用于漪的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毕生的教育追求。
尽管视力受阻,他仍然勇担重任,积极引领英语教学改革。他锐意创新,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以高龄参加学校教学月比武,并荣获一等奖。在他的努力下,所带班级英语成绩突出,辅导十余位学生在区高中生科普英语比赛、高三英语竞赛中获奖。2023年,他班上的学生在崇明区中小学生英语能力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在今年的上海高中生论坛上交流展示。
“陈老师,谢谢您这三年,像父亲一样,把我们护得好好的。您辛苦了!到了大学我会和您分享大学的生活,会常来看您。愿您退休后的每一天,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暖融融,亮堂堂。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永远念着您。”这是今年刚毕业的小陆同学写给陈伟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39年,从青丝到白发,从海桥到城桥,从“小陈老师”到“陈爸爸”,陈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教师”。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一点一滴的关爱、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点亮。
他用一枚“放大镜”,照亮了无数平凡学子身上的光;他用一颗“父母心”,温暖了无数迷茫青春的旅程;他用一副“铁肩膀”,扛起了教育中最沉甸甸的两个字——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