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3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炊烟升处是吾乡

  □ 郭树清

  每次回故乡,望见那萦绕村子上空的炊烟,总有一股乡思自心底升腾。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说,炊烟那绚丽的色彩和独特的味道,会让心潮涌动。

  那一缕缕炊烟,似姑娘扭动着杨柳细腰翩翩起舞,串联起乡村的一个个日子。清晨,当朝霞染红了天幕时,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冒出,有风时轻盈婉转,无风时直往上蹿,无痕地与空气融为一体。炊烟氤氲在整个村子里,那是童年和少年时,烙印在我生命中一幅诗意画卷,挥之不去。

  如今,许多农家用上了液化气、电饭锅、电磁炉等,烧土灶的越来越少了。然而,在我看来,炊烟里有情,有爱,有温馨和梦境。少了土灶烟火气息,就少了乡间生活气息。用柴灶烧出来的饭菜远比液化气的更香更有味,这种饭菜现在只有在农家乐或少数农户家能品尝。

  炊烟里富有人气。古人走向文明之一的例证,便是蜗居垒灶。“民以食为天”,有灶才有食,有灶才有人气,灶在老百姓的眼里是神圣的。因此,民间多数地方都有“祭灶”的风俗。过去,在家乡崇明岛,按照传统的农家观念,灶头是家中最重要的部分,“灶好看,柴火旺,住着才称心”。那时,人们把房子盖好后,都要在厨房砌一副灶头。新灶落成后,还要在灶头前画上各种祈福图案。当地人称之为“灶花”或“灶头画”。灶按其朝向分类有“靠壁灶”“盯山灶”之别。灶的眼数依家庭人口多少而定,有一只锅的“一眼头灶”,两只锅的“两眼头灶”,三只锅的“三眼头灶”,两锅之间置一只鼓形铁罐,叫汤罐,利用余热烧水。这种灶都拿稻草、玉米秆、豆秸秆、麦秸秆等作为生火做饭的柴草。烟囱都通过灶墙烟道引到后半间屋顶,有些人家的烟囱还建成卧于屋顶的“爬藤烟囱”,它既避风又避雨,烧起火来不偏烟不潮湿,有利于扺御沿江靠海的劲风。

  炊烟里充满生机。俗话说:“树大分叉,儿长分家。”过去在乡间,谁家子女结婚后,分家立业第一件事是新建一个厨房,砌起一个新灶,伸出一个烟囱。那新的烟囱里冒出炊烟,意味着新婚夫妻成家立业,承担着一个门户责任了。从此以后,无论日子过得富裕还是清贫,热气腾腾的生活就是这样写意地进行下去。于是,炊烟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炊烟的地方,就有村庄,就有人家,就有生机,就有活力,就有生命和希望。

  炊烟里倍感温馨。旧时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望烟囱吃饭”。在放学的路上,孩子迫切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烟囱里冒着炊烟。那炊烟,混夹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父母勤劳的身影,呼唤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声音,和着炊烟融合在一起,在乡里小儿或是游子们的心底激发出一股浓浓的亲情和暖暖的温馨。

  炊烟入梦,吐纳乡魂。柴火的气息从屋顶上空的烟道里窜出,在晨曦或暮色的光晕里清淡疏朗,起伏飘荡,舞动向上,渐渐升腾,散成了白霭。有时,炊烟也像孙悟空手中直指云霄的金箍棒,一阵风吹过,“金箍棒”忽然幻化成千奇百怪的刀枪剑戟,顺着风向各显神通,或妖娆多姿,或气势磅礴,如在画意里,如在仙境中。这样的情景,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梦中。

  炊烟里蕴含情怀。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这炊烟好似乡里的一部连续剧,一集连着一集的乡村故事,被炊烟分段列出,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香飘万里的情节。炊烟袅袅升起,那是家的呼唤,也是乡愁的味道。烟火的气息弥漫在村庄,那是生活的气息,也是家的气息。

  如今,炊烟在我心中是永不凋零的“香火”,深深地尘封在我的记忆深处。蓦然间,我想起一首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崇明万达风光》(水粉画)
毋忘国耻
“一次性”的流行
炊烟升处是吾乡
饭榔头
崇明报绿岛08炊烟升处是吾乡 2025-09-13 2 2025年09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