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三秦大地见闻之二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长安到延安的六重精神回响
——三秦大地见闻之二

  7月18日至26日,为期9天的疗养,踏上陕西的土地,仿佛一脚踩进了历史的褶皱里。

  从西安城墙上斑驳的砖痕到延安窑洞前倔强的山丹丹,从兵马俑坑沉默的阵列到壶口瀑布轰鸣的浊浪,再到华山之巅刺破云天的险峰与大唐不夜城璀璨的灯火,以及三秦大地的风土人情、市井烟火,仿佛那些被岁月浸润的风物,始终在诉说着独有的气质。

  这气质是“霸气”“大气”“皇气”“灵气”“正气”“地气”六重气韵的交织,如六条奔流的河在三秦大地汇聚,沉淀为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霸气:地下军团、天堑飞瀑与华山险峰的雄强宣言

  霸气是无需言说的威慑力,是刻在基因里的强者姿态,在陕西要么以千军万马的阵仗横空出世,要么以山河崩裂的声势震撼人心,更在华山悬崖峭壁间写就“险中藏雄”的壮歌。

  兵马俑坑一号俑坑前,八千余件陶俑组成的军阵如沉睡的巨龙。士兵面容各异却眼神如炬,甲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前锋弩兵如出鞘利刃,两侧侧翼军阵形成防御屏障,后方指挥部沉稳如山——这是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合”的军事密码,更透着西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绝。考古人员曾发现一把被压千年的青铜剑,取出后瞬间弹直,刃口依旧锋利,这般工艺与韧性正是秦军霸气的注脚。

  若说兵马俑的霸气是凝固的史诗,壶口瀑布的霸气便是流动的狂想。黄河水流到此处,被收束进三十余米宽的石峡,舒缓河面瞬间掀起滔天巨浪。浑浊水流如千万匹脱缰野马,撞在岩石上碎成雪浪,又在漩涡中重新集结,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水雾腾空,在阳光下折射出若隐若现的彩虹,一半雷霆万钧,一半惊心动魄。站在观景台,水花溅在脸上冰凉,脚下土地随水流轰鸣微微震颤,让人读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

  华山的霸气是山与天的对话。乘索道穿越云雾,千仞绝壁如被巨斧劈开,岩石肌理泛着青黑色冷光,光秃秃的山脊上,几株华山松如利剑般从石缝中钻出,虬曲枝干始终指向天空。东峰“鹞子翻身”处,脚下是百米悬崖,石径仅容一人通过,凿着浅浅脚窝,铁链上挂满祈福红锁,风吹时发出叮咚声。“长空栈道”更令人心惊,木板架在绝壁,下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游人须系安全绳侧身挪步。攀上南峰极顶,俯瞰群山如浪涛奔涌,云海在脚下翻卷,方知华山的霸气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傲然,是绝境中向上生长的倔强。

  大气:古城格局、佛国净土与大唐音乐喷泉彼此融合

  大气是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不困于方寸的格局。西安的大气写在城市肌理,藏在信仰图腾,更在大唐不夜城的璀璨灯火中,历经千年未曾褪色。

  站在西安古城墙上,自南门向北眺望,便能读懂城市的大气密码。明城墙周长13.74公里,墙高12米,顶宽15米,足以并行六辆马车。墙顶外侧垛口是防御屏障,内侧女墙是士兵依托,四角角楼如巨兽利爪,牢牢扼守城市命脉。城墙与护城河、环城林带构成“四位一体”防护体系,将城市温柔而坚定地拥在怀中。这种布局不追求剑拔弩张,而以“内安外和”为旨归,既守护城内万家灯火,也向城外八方来客敞开胸怀。如今,城墙内侧顺城巷里,茶馆与咖啡馆比邻,秦腔老艺人唱腔与年轻人吉他弹唱交织,古老城墙包容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大雁塔的大气体现在信仰的包容。由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佛塔,最初为存放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如今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见证。塔高64.517米,七层塔身呈方形锥体,线条简洁庄重,无过多雕饰,透着“不为外物所动”的沉静。底层《玄奘负笈图》再现法师西行场景,他身披袈裟,背着经卷行囊,脚下流沙与头顶星月诉说“宁可西行而死,不可东归而生”的执着。塔内《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唐太宗为玄奘译经所作序文,由褚遂良书写。佛教信仰与儒家文化相遇,帝王推崇与民间供奉交融,没有对立,只有共生。大雁塔超越了佛塔意义,成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象征。

  大唐不夜城的音乐喷泉将西安的大气推向现代高潮。傍晚,《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百米宽喷泉从地面喷涌,最高水柱直冲夜空,似与大雁塔塔尖相接。灯光在水雾中变幻七色,时而如漫天星斗,时而如金色绸缎,时而化作大唐乐舞剪影,与远处仿唐建筑飞檐斗拱相映。

  《霓裳羽衣曲》响起时,水柱随旋律舒展,宛如杨贵妃水袖翻飞,背后大雁塔在夜色中静默,仿佛唐玄宗凭栏远眺。周围人群里,白发老人轻哼,孩童在水幕前奔跑,外国游客举相机按快门——这方喷泉池熔铸千年盛唐气象与当下人间烟火,用现代科技演绎“海纳百川”的大气,让在场者感受文明的流动与包容。

  皇气:宫阙遗址与帝陵石刻的威仪传承

  皇气并非简单的帝王排场,而是沉淀在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威仪与秩序中。西安周边的遗址与陵寝中,皇气从未消散,以无声语言诉说王朝兴衰。

  西安古城遗址虽不完整,却能从残垣断壁中窥见秦汉雄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前,十余米高的夯土台基是当年前殿遗址。站在台基远眺,可想象“殿高数十丈,东西五十丈,南北十五丈”的宏伟。史书记载,未央宫“金銮殿”铺西域毛毯,挂鲛绡帷帐,铜柱雕刻龙凤纹样。但真正的皇气不在奢华装饰,而在“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理念——刘邦初建宫殿时,萧何坚持“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不壮不足以示天下”,将王朝威仪融入建筑,让每一寸夯土都透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底气。如今,遗址上草盛花绽,宫阙化为田埂,唯有台基轮廓固执地诉说大汉威严。

  黄帝陵的皇气带着穿越时空的厚重。穿过“中华第一陵”牌坊,沿神道拾级而上,两旁古柏虬劲,“黄帝手植柏”有五千余年树龄,需七人合抱。陵前祭亭内,“黄帝陵”三字笔力遒劲,亭柱对联“桥山永翠,古柏长青”道出土地的永恒。每年清明,世界各地华人在此举行祭祀大典,鼓声雅乐交织,祭文香火齐升。轩辕庙内,历代帝王祭文碑刻整齐排列,从汉武帝“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到孙中山“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文字虽异,都承载对文明源头的敬畏。

  这种皇气无关权力,是文化根脉——让站在这里的人明白,我们同出一源,共享血脉威仪,且不因朝代更迭褪色,在岁月中愈发厚重。

  灵气:温泉碧波与雁塔晨钟的诗意栖居

  灵气是山水与人文的共鸣,是让时光慢下来的诗意。

  西安的灵气藏在温泉涟漪,飘在古塔钟声,于不经意间拨动人心。华清池的灵气是自然与历史共同酿造的甘醇。园区内,碧绿湖面岸边垂柳探入水中,与亭台楼阁倒影成画。“贵妃池”遗址上,汉白玉莲花底座清晰,“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似在池边萦绕。华清池的灵气不止于爱情传说,这里温泉水温常年43℃,富含矿物质,周幽王时期便为皇家园林。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添了缠绵,“西安事变”旧址多了凝重。如今,池边石榴花开,温泉水汩汩流淌,水汽中仿佛有历史剪影徘徊——这种灵气是温柔与坚韧的共生,是岁月沉淀的温润。

  大雁塔的晨钟是西安最动人的灵气之声。清晨六点,北广场喷泉未开,寺内僧人已开始早课。钟声从塔檐铁铃传来,清脆悠远,穿过柏树林,落在广场石板。老人带鸟笼坐树荫,鸟儿鸣叫与钟声相和;孩童在空地上奔跑,笑声惊起白鸽。这一刻,千年古塔成了沉默智者,用钟声提醒人们:生活除了奔波,还有诗与远方。

  傍晚,大唐不夜城亮灯,仿唐建筑在灯光下金碧辉煌,街头乐师弹琵琶,舞者甩水袖,与远处大雁塔剪影构成流动的《上元灯彩图》。

  这种灵气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魔力。

  正气:窑洞灯火、宝塔山巅与枣园旧址的精神灯塔

  正气是危难中挺身而出的担当,是绝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延安的正气写在窑洞灯光,刻在宝塔山晨曦,藏在“历史周期率”对话与仁人志士奔赴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家岭的正气藏在煤油灯光晕与跨越时空的对话、先辈笃定抉择中。1945年夏,黄炎培造访延安,在窑洞与毛泽东长谈,坦言历史上“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周期率。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站在当年谈话的窑洞前,木桌藤椅依旧,墙上《论联合政府》手稿复印件字迹清晰,“为人民服务”题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场“窑洞对”穿越八十载,提醒我们正气的根基是人民的信任与监督。

  1940年,陈嘉庚率团访问延安,国民党统治区腐败奢华的接待令他不适。而延安,毛泽东以白菜、咸萝卜干和一盆鸡汤款待,还解释为招待贵客杀了下蛋老母鸡。延安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朴素的作风打动了他,他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回到南洋,他向侨胞宣传延安见闻,让大量海外华侨华人了解事实后,坚定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支援抗战、反对内战、建设新中国。

  这份对正义与希望的洞察和发声,是正气的生动注脚。

  王家坪军委旧址浸透着凛然正气。简朴作战室里,泛黄军用地图挂在墙上,桌上电话机似能传来前线捷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在此运筹帷幄,指挥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用“持久战”智慧打破“亡国论”阴霾。院子石碾子旁,老人给孩子讲当年故事:“那时条件苦,领导人都和战士们一起纺线、种地,没一点架子。”这种正气是与人民同甘共苦的赤诚,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让黄土散发信仰光芒。

  枣园的正气藏在寻常院落的静谧里。园内窑洞排列整齐,门前枣树在风中摇曳,树下石桌石凳仿佛还留着当年的体温。毛泽东曾在此写下《论联合政府》,窑洞里煤油灯芯跳动的光,照亮过对新中国的构想。

  讲解员说:“那时同志们常在枣树下讨论工作,枣子熟了就分给大家,谁也不多拿。”

  这种正气没有豪言壮语,是“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平实,是把百姓放在心尖上的真诚,让每个走进院子的人都感到温暖。

  宝塔山的正气是刺破黑暗的光明。仰望山巅,44米高的青砖塔身历经战火依旧挺拔,塔顶避雷针在阳光下闪光。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望着宝塔穿越封锁线来延安,他们说:“看到宝塔山,就看到了希望。”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塔尖,山似被镀金边。山腰摩崖石刻“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核心。登上塔顶远眺,延河如碧绿绸带穿城,两岸窑洞错落,新楼房与古老城墙交辉。

  这种正气是穿越时空的信仰——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忘出发的原因。

  地气:黄土高坡与市井烟火的生命本真

  地气是脚下土地的温度,是人间烟火的气息。陕西的地气埋在黄土褶皱,飘在街头美食,带着最质朴的生命力。

  延安的地气是黄土高坡上的坚韧。从王家坪旧址沿山路向村庄走,可见陕北窑洞。窑洞依山而建,黄土夯成的墙壁厚实温暖,窗棂贴鲜红剪纸,门口石碾子留谷物痕迹。戴白羊肚头巾的老汉在院子晒玉米,金黄玉米粒闪光。他说窑洞冬暖夏凉,住一辈子不腻;黄土虽贫瘠,却长小米和土豆。田埂上,糜子长势旺,叶片风中作响,远处山坡山羊悠闲啃草。土窑洞里,大娘用糜子面做黄馍馍,面团在手中翻飞,柴火在灶膛噼啪响,蒸腾热气中飘出谷物清香。这种地气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踏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执着,让人踩在这片土地上感到安稳。

  西安的地气是市井巷弄里的热闹。回民街清晨从一碗羊肉泡馍开始:老师傅将掰好的馍放进滚开的羊肉汤,撒粉丝、蒜苗,浇滚烫汤汁,香气弥漫。街对面甑糕摊前,大妈用铲子将糯米、红枣、红豆压紧实,切块发出“咚咚”声。

  傍晚永兴坊,摔碗酒吆喝声此起彼伏,游客端粗瓷碗一饮而尽,再将碗狠狠摔在地上,碎瓷片堆成小山——这是陕北人“痛快活一场”的豪情。这种地气是烟火气、人情味,是让历史古城充满活力的密码。

  从西安到延安,从兵马俑到华山,从大唐不夜城喷泉到黄帝陵古柏,六重气韵交织成流动画卷。

  霸气是骨,撑起土地脊梁;大气是胸,包容岁月沧桑;皇气是脉,延续文明根须;灵气是魂,赋予生活诗意;正气是灯,照亮前行方向;地气是脚,踏实地气方能行稳致远。

  离开陕西那天,车窗外黄土高坡与华山轮廓渐远,延安宝塔山与西安大雁塔在视野中交融成模糊剪影。

  □ 黄企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悦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茶歇微语
从长安到延安的六重精神回响
崇明报悦读06从长安到延安的六重精神回响 2025-08-23 2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