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启昌
五十年的光阴,在岁月的长河里仅是一瞬,却足以让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幕后的文艺创作到台前的歌唱,这条路我走了整整半个世纪,每一步都踏着时代的节拍,每一程都印着岁月的痕迹。
记得那年冬天,我在公社兴修水利的空地上,公社宣传队演出我创作的“三句半”,当演到“小伙子掘泥像捞豆腐,大姑娘挑担像飞燕过”时,耳边响起了热烈掌声。那时的我,是躲在幕后的文艺节目创作者。我随宣传队走村串户,在挖河工地的尘土中演出,在打谷场的稻香里歌唱。创作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是我为这片土地献上的最真挚礼赞。
参军后,我带着这份热爱走进了部队宣传队。在军营里,我先后创作了《战士的心愿》《探亲路上》《新房里的风波》……那些作品,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军人的赤子之心。记得在军区后勤部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当创作的节目获奖时,我站在幕后,看着战友们在台上接受掌声,心中涌起的是另一种满足。
退伍后,我是单位的文艺骨干。创作的“崇明山歌”表演唱,它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江风的清凉,在系统的文艺汇演中绽放光彩。那些年,我习惯了在幕后默默耕耘,习惯了用文字为参演人员提供“食粮”。每当看到自创作品在舞台上鲜活起来,看到节目《获奖证书》,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岁月如歌,转眼间我已退休多年。本以为会继续在幕后沉寂,却不曾想生命给了我一个惊喜的转折。那一天,有位朋友说我的嗓音条件不错,可以到他的演出队去独唱。我本想推辞,可当我常唱的那首《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时,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因为这首歌,我在网上和OK厅演唱过多次,却从未在正式的演出舞台上唱过。
第一次站在为敬老院演出的舞台上,众目睽睽下的我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激动。当我唱出第一句歌词“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时,所有的忐忑都化作了澎湃的情感。当我看到老人们眼中的期待,有位老人还情不自禁地为我打着拍子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站在台前的感觉是如此美妙。
从此,我开始了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型。在不同场合的演出中,我用歌声讲述着西沙的故事,用旋律传递着对祖国海疆的热爱。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歌唱,都是一次生命的绽放。
如今的我,依然在写着,唱着。不同的是,我不再只是躲在幕后,而是勇敢地走到了台前。因为我知道,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是否真诚地表达了自己。从幕后到台前,这条路我走了五十年,却仿佛才刚刚开始。因为艺术永远年轻,因为热爱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