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新河镇七十年变迁随想

  □ 拙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二句俗谚,寓意近于风水轮流转,指世事盛衰变化,万物变动不居。借用《周易》的哲学,所谓顺时变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至于河东、河西之“河”,有人解释指黄河。古代黄河经常改道,某一处从前在黄河之东,后来却在黄河之西了。这样解释似乎太拘泥。河东、河西,不过借以说明今昔之变易,与有河没河无必然关系。

  可是新河镇的七十年变化,实实在在与河东、河西有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句,概括新河镇的当代变迁,丝毫不爽,好像特地为它量身定制一样。

  新河镇的地形,中间一条宽阔的大河——“新开河”,横贯南北,将集镇一劈为东西两部分。昔年的繁盛主要在河东。长约二百米的东大街,商号林立,店铺应有尽有:茶馆店、茶食店、饭店、酒店、照相馆、药店、新华书店、染布店、南北杂货店、缸甏店、小菜场、银行、医院……街面由长达三米左右的青石条铺成,积淀着几百年的光阴,每一块都光滑异常。下面是一米多宽砖砌的下水道。即使碰到倾盆大雨,雨水由青石条之间的缝隙流进下水道,街上从不见有积水。

  东大街东首南折,是一条南北向的竖头街,解放后改名“解放街”,长不足百米,以早饭店、小酒店、熟食店居多。解放街南头东折,是东西向的民主街。长约二百多米,有小杂货店、纱庄、客栈、天主堂。

  河西是西大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大街东头临河之处,有一座祖师庙,庙前街上有多家酒店,最为热闹。河东河西有一座造型精致的石桥相连,称“庙桥”。1958年,大河截弯、取直、拓宽,庙桥和祖师庙被拆,西大街被砍了头,顷刻没了生机。

  各色商店、银行、医院、商业行政机构都集中在河东,热闹远胜河西。东大街从早到晚,熙来攘往,茶馆、酒店,顾客盈门。尤其是小菜场和大街两边的摊位,清晨天还未亮,人声早已经喧哗。“喂,几钿一斤?”“几钿一斤?”我家与小菜场贴隔壁,岳父家房间与大街只有一墙之隔,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直灌进来,妻子常常揉着没睡醒的眼睛说,“我们就像睏在扁篮里。”

  东大街和民主街之南,有一条大河的支流,横贯整个镇的东西,名大通河。河南是通向上下沙的马路,路南有三处自西向东的重要场所:竞存小学、新新大戏院、烈士塔。其中新新大戏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期,成了新河镇及周围民众重要的娱乐场所。大戏院墙壁和屋顶全由毛竹搭建,座位一律是长木条凳,简陋至极,与今天豪华的大剧院相比,不啻乞丐之与富豪。但它在二十多年里带给民众的许多欢乐,毫不逊于今天的大剧院。尤其是演出传统越剧时,售票处前人头拥挤。风情万千的头牌花旦,风流俊美的小生,倾倒了无数观众。时隔六十多年,我仍记得夜晚新新大戏院里魅力无穷的倩影和声光。

  时来运转。三十年河东的篇章翻过,三十年河西的篇章不紧不慢地翻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河东一天天走向衰落:茶馆店里的说书人渐渐绝迹,东大街上古色古香的青石条换成了小石块,行人的脚趾经常被石块磕痛。长长的瓦筒罐替代了大街下面的下水道。潮来潮落的大通河底,埋下长龙似的口径更大的瓦筒管,古老的自然河道彻底消失。新新大戏院也拆了,光消声歇。八九十年代之交,河东的百货商店、银行、税务所、医院等先后搬迁到了河西。

  我本人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河东的旧居关门二十多年,破旧不忍卒睹。本世纪初,在河西买了一套商品房,回故乡就住在河西。有时去河东旧居,看到从前人声鼎沸的东大街,衰败没落到无可形容,于是叹息复叹息。尤其是夜里,路灯昏黄,常常空无一人,偶尔有一二只猫、狗,在昏暗中独行,寂寞得不叫一声。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河西建造新菜场。并以此为中心,规划南北三条街道。向西百米远,再建一条宽阔的新街,还有一条东西向的横街。社区医院、多家银行、快递公司、房地产中介公司、电信商店、饭店、医药商店、超市……不断涌现。原来属于一个生产大队的几乎一半土地,都用来建造新镇。河西马路两边,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建造商品房。马路两侧,出现各种商店,如足浴店、美容店、建材店、电动自行车商店、“小杨生煎”、“来伊份”等等。商品种类之多、商业设施之齐全、商业用地之面积,常住人口之数量,那是三十年前的河东无法相比的。从物质层面来看,河西替代河东,成为新河镇的中心,无疑体现了时代和科技的莫大进步。

  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河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大变迁?我想,原因不难概括:时也,势也。时势乃是一切变化的原动力。一个时代的变迁,无不源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的发展和变迁。这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说清楚时势与变化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

  再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否河西一定胜过河东?我说,不一定。无论自然和人事,变是绝对的。但变的结果并非一定是正面或一定是负面。最近听到一个幽默段子,说的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摘其几段:“三十年前,不离不弃的是夫妻;三十年后,不离不弃的是手机。三十年前,管儿子叫狗子;三十年后,管狗子叫儿子。三十年前,哪怕你什么都没有,只要你是壮劳动力,总有姑娘愿意做你媳妇;三十年后,哪怕你是糟老头,只要你有车有房有存款,照样有姑娘愿意嫁给你。”听着,简直要笑出眼泪。笑过之后,还可以思考段子背后的哲理:三十年河东、河西,其实并非一定河西胜于河东,反之亦然。世间万物的变迁,只有在变过之后,才可以评判变迁前后的成败优劣。

  何况,世事的变迁,更多时候出于偶然性。譬如新河镇大桥河东桥堍旁,有一棵施姓人家祖先种植的银杏树,树龄二三百年。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好不容易活到今天。谁晓得几年前,不知何方来了个精神病患者,硬把树皮剥了一圈。结果,珍贵古木死于非命。这岂非是大大的偶然?从新河镇的整体变迁而言,若三十年前镇上的主事者决定以河东为发展中心,规划未来,结果是否河东更为繁荣,河西依然冷落?

  三十年河东河西,犹如逝水,永远不会停止。最新的例证是河西的菜场存在了将近三十年,最近关闭了,三条南北向的街道,繁荣不再。而在更河西的地方,建造了宏伟的新菜场。河西的居民买菜,要往西多跑一二里。河东的居民,则须乘二三站路。仅此一事就可以证实上面的结论,三十年河东河西,永远变动不居,但并非河西一定胜过河东,或河东一定不如河西。

  拙翁生于新河,长于新河,亲历当代新河七十年变迁,真希望将来能出现一位大手笔,规划未来的新河镇:以大河为中轴线,沿东西河岸建造别具特色的新镇,商店和居民区隔河相望。河上再架二座木桥,沿河人行道种植佳木名花,河边有亲水平台。菜场河东河西各一个。河中游船,可达南边二里之外的长江。届时,新河镇的居民及外来者,既喜欢河东,也喜欢河西。虽比不上乌镇、南浔、周庄等江南古镇,可能会算得上崇明岛上的名镇。拙翁上面这番话,今天看来近于胡言乱语,但说不定将来几番三十年河东河西之后,我的梦想能成真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新雨初歇》(国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清晨听鸟儿说话
从幕后创作到台前歌唱
条凳的另一头
崇明报绿岛08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025-04-19 2 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