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茂清
编者按:子鱼,学名鲚、子鲚,因形状有如凤凰的尾巴,也被称为凤尾鱼。在长江禁捕前,子鱼是崇明人餐桌上的一道传统美食。
题目中的“子鱼汛”,或许有新生代不甚了了。崇明方言里的“汛”,谓密集鱼虾定期出现在一定区域,如面鱼汛、白虾汛等。子鱼属洄游性鱼类,平时栖息于近海浅水,每年立夏至小暑二个月中,集群游来长江口产卵,形成子鱼汛。
渔港附近的三沙洪菜场人声嘈杂,内中多有三五成群的市区朋友,子鱼汛里当然是冲着子鱼来的。“子鱼刚上市,价钱大来些。”有人提醒。“阿拉勿缺钞票。”他们回答,“能吃到正宗的崇明子鱼捂心。”还有的自驾轿车到崇明,全然不计油钱加过桥费价本大,候在岸边等渔船进港,买到了嘻嘻哈哈上车:“总算买到了,过三天再来。”“自家吃吃,送送亲友,大家煞煞馋头。”可见崇明子鱼是何等的吃香?引南北东西客趋之若鹜隔洋过海来!
子鱼,学名鲚、子鲚,扬名遐迩的崇明特产,因形状有如凤凰的尾巴,所以美称凤尾鱼。明朝万历《崇明县志·物产》中,就已有了“鲚”的记载,说明四百多年前的崇明先人,业已有子鱼享用了。
崇明的子鱼在全国是出了名的,《辞海》谓“属名贵经济鱼类。”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资源名录。其特征为大嘴巴,扁体型,尾部延长,银白色,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以及利于儿童智力发育的锌、硒等微量元素。
子鱼有多种烹饪法,均是脍炙人口的美味。
红烧子鱼皮鲜肉鲜子香,是三岛城乡千家万户的传统佳肴。
提起油炸子鱼,真叫人馋唾水直咽。当年多数人家可想而不可及,因用油多太奢侈了,食油又是定量供应月人均才几两,只能眼相相。时过境迁步入小康社会,不差钱了,开油锅小事一桩。油炸的子鱼色香味俱佳,连鱼骨头也酥脆可口,审老酒最是称心快意。因为特别好吃,大人小孩都当了最美零食,时不时搲一条塞在嘴里,一歇息再搲一条。一次油炸了放在保鲜盒里,原准备拔拔长吃二天,哪知未到开夜饭就已盒底朝天!
城乡人家逢时过节、喜庆宴席,往往有一盘五香子鱼,皮脆肉嫩骨酥味鲜,一条入口,今世难忘。长期以来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声名大扬。
俗话“黄瓜烧子鱼一搭对一搭”,本意谓人以群分,其实确有这道荤素搭配菜。
拣好了的子鱼,每三五条尾巴搭在一起,鱼身粘连成扇子面,摊在锅子里煸好备用。黄瓜片煸炒至转色,倒进子鱼,加水、调料烧熟出锅。子鱼、黄瓜虽然各成搭,荤素鲜味却已相互渗透,真叫荤中有素,素中有荤,别有风味!
子鱼味美,但过了两个月的子鱼汛就没有了。祖上传下来的办法,趁着正汛里货色充足价钱便宜,多买了些晒干。
旧时乃至时下,常见把子鱼摊在竹篮里,高挂在长竹头顶端,再或穿在线上吊在高处,意在防止苍蝇污染。晒干了囥起来,是鲜货不加盐晒的,不失鲜美原味。想吃时,拿几条或清蒸或潽蛋,都是上得了台盘的稀货,又鲜又香又有点韧皱皱,食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在下可称子鱼的老吃客了,早在儿童时代,宅上有“挑鲜”人家,子鱼汛里去江边渔船上批货,次日凌晨挑到二条竖河、蟠龙镇卖。近水楼台先得月,夜里得知挑鲜回来了,拎起小篮拉着娘亲去称一斤,这应是最新鲜的子鱼了。
什么样的子鱼新鲜?那时就学会识别了,运用至今百发百中:颜色银白,鳞片完整、鱼身僵直,揪住头倒立竖得出。
一年子鱼汛里,给外地回乡亲戚送点子鱼。闲话家常时,瞥见其女儿正用指甲扒鱼鳞,“做啥呀?”我问。回说:“拣鱼呀。”我制止道:“子鱼的鳞能吃,还是好货呐。”亲戚笑谓:“真是洋盘。”其实,曾多次见人子鱼刮鳞的,指甲扒,剪刀刮,吃力弗讨好。读者中若有如是者,看了拙文,该长知识了。
“子鱼有雄的吗?”常有人问。盖因见条条子鱼肚里裹满了鱼子,晓得都是雌的,怎么不见雄的呢?
不是不见,是不识。为你解惑:子鱼当然有雄的,多得很,肚皮瘪笃笃的没有子,崇明俗称鲚鱼,因为个体太小了,又叫小鲚鱼。这并非杜撰,有史料为证:民国《崇明县志·物产》:“民俗呼有子者为子鱼,无子者为鲚。”
鲚鱼小末小,价廉物美强好吃。简单又味美的是油炸,程序如油炸子鱼一样。再一种传统吃法:做鲚鱼饼,斩成糜,加调料搓为饼,油里拉了红烧,也是一只鼎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