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诚骏
整理藏书时,无意中寻得余冠英先生选注的《三曹诗选》。这是年轻时学《中国文学史》买的辅助读物,薄薄的一本小书霎时让人浮想联翩。再回首,仿佛曹操的身影已远去,想起少不更事的时候读《三国演义》忿悁曹操的曾经,不由自嘲莞尔。
其实,曹操的身影并未离去。取出书架上中华书局版的《曹操集》,凝神而思,一个横槊赋诗的英雄诗人的形象顿现眼前。
曹操雅好词章,多才多艺。可是一生忙碌于军事政治,留下的诗歌仅有二十余首。可贵的是,曹操的这些诗,以其率真朴实的出语;自然吐露的心声;沉雄博大的气魄,至今读来仍然让人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军饮马长江。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置酒宴请麾下。酒酣之际,诗兴勃发,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是传诵至今的《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曹操死后八百多年,苏东坡借诗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发挥出一大段文字,融化在《前赤壁赋》中,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这首诗,折射出曹操的博学和诗才。诗中征引了《诗经》中两首诗的句子,全是恰到好处的脱口而出。“青青子衿”两句出自《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时时萦绕着我的心。虽然我没有去看望你,但你为何不给我音信?)曹操省略了后两句,但其用心昭然若揭:我无法脱身去一一聘请你们,可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投奔到我这里呀?“呦呦鹿鸣”四句出自《小雅·鹿鸣》,原诗是宴请嘉宾。曹操的用意是只要贤才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待以“嘉宾”之礼。两处典故的引用,不显“求才”一字,却巧妙而贴切地道出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睥睨一世的曹操,礼贤下士如此殷殷,其“忧思”亦显山露水矣!
史称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夏为解决北方一带的边患,率师北征一个刚刚兴盛起来的叫做乌桓的游牧民族。当年秋天完胜回师,途经河北的碣石山,一时诗情涌动,便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四首诗。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观沧海》与《龟虽寿》。
余冠英在《三曹诗选》的前言里说《观沧海》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这首通篇写景的诗作,在曹操以前的文学史上未曾出现过,被人惊呼为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观沧海》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记实起始,后十句纯是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极简练的白描,勾勒出秋天的萧瑟景象和海上汹涌起伏的洪波巨澜。一扫前人悲秋的伤感,展现出诗人叱咤风云的豪气。“日月之行”四句尤为令人动容,既歌赞了大自然的宏伟气象,又闪耀着内在的人类伟大精神。境界之高、格调之新的绝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说:“两汉时代,乃是一个诗思消歇,诗人寥寞的时代。”那时的文人们,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禁锢,要么皓首穷经;要么忙于作歌德的大赋。即使出现稀疏的歌声,大多也是感叹人生若梦的悲凉之音。唯有曹操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龟虽寿》里家喻户晓的名句,引无数英雄豪杰倾倒。《世说新语·豪爽》篇记载,东晋位高权重的大将军王敦常常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以如意敲击唾壶作节拍,连壶口都打残无数。直至今天,仍有许多老人以之自励,足见其震铄古今的文化力量。
回首中国诗史,自三百篇以后,四言诗很少有动人之作。但“到曹操才有几篇佳作”(余冠英语)这“几篇佳作”就是让人屏息凝神的上述三首。
曹操的非同凡响,在于他的诗歌几乎全是开创性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因其多有叙写时事之作而被尊为“诗史”。其实,这桂冠应该属于曹操,可以用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为证。这两首诗,明代学者钟惺明确指出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薤露行》以极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东汉末年因外戚与宦官争夺政权而引出董卓之乱的后果,以此表达国家丧乱,百姓遭殃的哀叹之情。
全诗写汉末一段时事,开口就是悲叹:“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隐喻汉朝外戚与宦官争夺政权的斗争连绵不断。摈弃了细节描述,却让人对诗歌的背景一目了然。接着写时任大将军的外戚何进:“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区区二十个字就刻画出他的无能。揶揄他装作人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终引出董卓之乱害人害己的下场。后面“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将军阀混战,汉朝倾覆;洛阳焚毁,百姓受难的场面表现得一览无余。这种从大处着墨,不拘泥于史书式的叙述和描写,突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诗句所蕴蓄的悲天悯人的情调,因直出胸臆而令人叹为观止。
《蒿里行》堪称《薤露行》的联袂之作。
《蒿里行》前十句,交代了函谷关以东地区各州郡的军阀起兵讨伐董卓,从集聚到离散的过程。是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展开的一幅历史画卷。前四句“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明白如话,将关东之师初起的声势刻画得栩栩如生。紧接着用“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两句描写联军诸势力各怀私心,逡巡不前的状况。对“义士”们怯懦畏战的丑态极尽讽刺。“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揭露联军各部从各怀叵测发展到自相残杀,以至“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歌的真谛是以真挚的情感还原事物的真实。曹操的魅力就在于《薤露行》《蒿里行》是原原本本说出的历史的真实,而诗人自然流露的忧国忧民心声,更使诗情诗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事。
曹操的诗,让人凝神嘘叹的篇什还有《苦寒行》《秋胡行》《却东西门行》等等,可谓字字珠玑。这些五言诗无论是题材、技巧和风格都为后来的诗人开辟了新途径。杜甫肯定受到曹操的影响,他在《丹青引》中说曹操是“英雄割据”,又赞赏曹操的“文采风流”,决非敷衍之词。
鲁迅对曹操的评价就更高一些,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又说“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作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鲁迅还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他十分赞同清代学者章学诚的见解:“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我小时候对曹操的误解,大概是摆脱了童稚,读了鲁迅后才去除的。此后凝神于曹操的诗,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