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学生文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析“不知”,迈向“知”

  □ 魏楚 崇明中学 高二(12)班

  濠梁之下,鱼游从容,鱼之乐,庄子知否?惠子知否?私以为,庄子难以知鱼,惠子也难知庄子。这种人与物、人与人不互知的情况或许不只存在于古代,现世亦然,甚至更为严重。

  物是否有感知、万物是否有灵、人是否能知物等问题,因为人物之隔,一般人还是以为物外在于人,认为人与物难以相通。而人与人之间,一般人还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认为人之互知——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是可能的。但这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共同的文化语境、共享的价值体系等较为苛刻的条件。也许,现代背景下这些条件的缺失正是“人不互知”这一情形的造就者。

  从个人来看,人本身也许就难知他人。从我们自身而言,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他人,用自己的内心、价值判断准则去衡量他人,正如“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人也不能跳脱自己的视角看待他人,这种无法摆脱的“自我中心困境”,或许是“人不互知”的根源。同时,对他人而言,我们看到的仅是他人的外表、外显的行为,而他人细微的心理变化、潜在的价值判断等难以被完全认知,他人和自我之间交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的争夺主体权的争斗,出现“他人即地狱”的困境,这也让人难以相互了解。

  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开到社会,就会发现两人共享相似的价值体系,在现代几乎是一种奢求。自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来,统一的价值准则如上帝、如来逐渐跌落神坛,取而代之的则是每个人心中独有的用于辨是非、判曲直的价值体系。与此同时,在每个人心中,认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他人的准则无高下之分,难以接纳、包容他人的准则,这就导致了人们之间价值观念不同而难以互相了解。

  在一个文明内部,人与人难以互知,那么在范围更大的文明之间,互知就更加困难。从文明内部到文明之间,从伊斯兰教内部的两伊战争到各类恐怖袭击,人之难以互知,更体现在文明的冲突上。当不互知的两种文明碰撞时,或因为对其他文明了解不充分,或因为利益冲突等,双方的观念与认知因为对自我观念的坚强维护,产生对其他文明鲜明的针对性,从而对不同文明中的精华视而不见,扩大其他文明中的糟粕,从而文化之间形成铜墙铁壁似的隔膜。

  但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隔膜,虽然本质上必然存在,但不代表我们不能在寻求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和谐共存。尽管当今世界某些地区的局势紧张,但就当今社会普遍追求的和平来看,我们仍然可以用观念的力量来化解,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互知”到理想的“和而不同”,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从源头上看,我们需要着力发掘人们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最低限度的共同点,如“杀人犯法”、“人要自由”等等,并以此发展出“交往理性”——人与人之间交往时为了把道理“讲清楚”所运用的理性。首先,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他人表达的空间;然后充分听取对方的想法、诉求,理解对方;最后以此为基点,在结合具体现实和自我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更为普适、更为充盈的共享价值体系,并借此缓解文明冲突,从而使多数人互知,少数不互知却也不冲突。

  这也许只是理想中的乌托邦蓝图,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即将建立的世界秩序。从个人开始,拓宽视野,与人共情,与鱼同乐,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理想社会的缔造者。

  教师点评

  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人与物、人与人难以互知,“现世亦然”,语言简洁,直指当下,具有针对性。接着,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从个体看,人很难脱离个人视角、“自我中心困境”审视他人,分析深刻;从社会文明发展看,人与人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极难有共享的价值准则,视野开阔。但作者并非止于指出问题,而是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后,在看似绝望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改进的办法,遵循普适价值观、尊重理解等,具有针对性。全文认知理性,论证细致,是一篇较为严谨的说理文。

  □ 指导教师 魏立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农业
   第07版:学生文萃
   第08版:绿岛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若非多情似水,怎羡得鱼来
俯视与仰视
析“不知”,迈向“知”
崇明报学生文萃07析“不知”,迈向“知” 2024-03-27 2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