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茂生
小区边上有家菜店,从天府之国来的一对姐妹带着各自家人,起早贪黑打理得井井有条。前不久,收银机前是个眼生的小伙子,一聊得知是家族里的骄傲,某著名高校土木工程学硕士在读,趁暑假来帮忙。老顾客们纷纷称赞:“读书人帮老娘卖菜,真不错。”这位“硕士账房”也微微自得,但算起账来毫厘不让。
无论何时,“读书人”都是个褒义词。幼时到左邻右舍串门,听到楼上张家姆妈给隔壁王家大女儿做媒“这户人家都是读书人,蛮好的”。那时的“读书人”通常表示待人处事斯文、知书达理、不“嚼舌头”。
如今被称作“读书人”的学士硕士博士渐多,但散布于民居周围的书店却不常见了。搬离市中心近二十年,眼见着周围农田变阡陌、农舍变楼房;小区附近的各色店招换了又换,就没见到有开书店的,据说是不赚钱。曾乘三站公交车去逛一家新开的书店,环境当然满眼簇新,只是陈设的书不太多,饮料小食纪念品占得空间不算小,要说书香氤氲觉得还是有点差。想到以前老宅弄堂口的小书摊,旧书二分钱、新书三分钱,每天下午到那里看连环画的人挤成一团。如此忙了十几年,没听说入不敷出的。如今时尚的“今潮8弄”边上原本有家不大的“上海书店”,高大书架满是各式旧书,终日翻书者熙熙攘攘,盘桓其间不觉半日已过;若说沪上何处“书不醉人人自醉”?那里便是。
同样“看书”,以往叫“阅读”,如今称“悦读”,音同、意思差不太多。只要识字,阅读不难但不一定愉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韩愈名言,还有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虽是励志仍有点“吓丝丝”的意味。悦读是个新名词,有“悦”在先,自然不会过于苦涩;孩童启蒙、老人休闲皆可“悦”而读之。
读书人离不开书。有句歇后语说“孔夫子搬家——少不了书(输)”,以前常用此打气鼓劲。那个年头,书还是用绳串成的一根根竹简木牍。孔子曾携弟子到洛阳城见老子,还特意带上一只大雁。听说孔子来了,老子赶忙出城迎接并叫仆人把道路打扫干净。孔子也赶紧下车捧着大雁走过去。按照当时习俗,大雁是读书人交往的见面礼。坐在简陋马车上的孔夫子和弟子必须看住随时可能逃之夭夭的大雁,无暇眺望沿途风光,若再带几卷沉甸甸的简牍,丟了更麻烦。1500年后,为赚点碎银“润笔”的柳宗元在《陆文通墓表》中创造了成语“汗牛充栋”,说是拖运家里竹简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堆至屋顶;显示读书甚多但翻书、找书时很累,所以那时“读书人”可是个力气活。只有皇上颁发圣旨诏书,才能用轻便、洁白的纸和绢。汗牛充栋至今还用来赞许某人藏书良多、学识渊博的。
网络时代也是多元并存。地铁车厢里多有低头看手机电子书的,也有津津有味看纸质书的;到书店的少了但浏览购书网站的多了;扫地机器人、一键启动汽车……新玩意层出不穷,读懂弄通厚厚一本说明书也很厉害。所以只要阅读,就有收获;我们都是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