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社区里的那些事

  □ 石路

  何谓社区,简单地说,就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依照一定规范运行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它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进入新时代,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迈进,社区各项工作越来越为各级所重视。社区工作做的如何?作用怎么样?老百姓是否满意等等,牵一发动全身。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笔者长期在农场社区、乡镇工作,也曾就读“社区管理”专业3年。因此,多年来对社区理论与实践作了些浅显的思考,对“社区里的那些事”有了些自我认识。

  浅谈社区睦邻文化节的效应

  2020年的一天,笔者参加了某地一个社区睦邻文化节,活力四射,居民参与人数众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强化基层治理,促进社区发展过程中,一项十分有益且赢得居民人心的活动——睦邻文化节在各地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社区各项工作推动也起到明显变化,社区成员归属感亦越来越强,社区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睦邻文化节已成为社区治理有效的载体,也成为破解许多社区发展难题的有力杠杆。笔者在基层实践过程中,已深切地感受到社区睦邻文化节带来的效应,并把它归纳为四大功能:

  一是增进邻里关系。一个社区是有一定数量居民家庭所组成,大的上千户,小的几百户,可以说家庭就是社区的细胞。邻里关系好坏、远近、亲疏,直接关系到社区和谐稳定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开展睦邻文化节,能有效地调动邻里间的积极性,增进邻里间的良好沟通关系。这样,原先的门对门、户对户、各管各的状况可以得到改变,大家不但打开家门,由此还敞开心门,由每个住户到每个楼组,为了一个共同的事项走到一起,形成一个小的整体。它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有合作、有交流,楼组文化也随之有了基底。如果再把它延伸开来,那就是整个社区文化有了雏形。文化不仅是灵魂,更是改变人的重要力量,促进人的健康认知和有益行为。

  二是活跃社区氛围。社区的活力来自哪里?答案来自居民。只有把居民组织起来,社区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现在有不少地方打造“活力社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社区力量的参与度,而居民就是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主体。大凡组织睦邻文化节,社区就会像过节一样,活动各个环节,都会融入每个社区居民包括成员单位的智慧以及他们所要展示的节目构想。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就会在社区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气氛围。这种氛围是社区活力的底色,是难能可贵的。社区有了活力,其张力就会大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集中到社区身上,就会意识到“我是社区人,我要为社区添光彩”的初衷。

  三是促进居民自治。举办一届睦邻文化节,自然涉及到许多大事小情,作为社区主办方会拿出一个总体方案,然后按方案具体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各小团体就会碰到诸如时间、场地、节目、人员等很多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全部由主办方直接插手办结,而是大多数依靠居民的力量自己协调解决,这就无形中为自治的萌发创造了条件。自己碰到问题,通过共同努力,也是能够解决的。这就是自治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们经常讲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四自运行模式的有力例证。社区要发展,离不开居民自治这条主线。只有不断增强自治功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社区运作的顺畅。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现在社区各种业余团队中,最多最普遍的要数文化队伍,如居民合唱队、舞蹈队、健身队以及各种花卉、诗画、读报、摄影小组等等。这些人特别是领头人都是社区某一方面有特长的骨干,也是社区中具有号召力的“草根达人”。这些人在社区生活中,通过一系列平台展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区大多数人所拥护。那么,睦邻文化节,正好给了这些人最好最大最直接的舞台,既活跃社区文化,又从中得到快乐。同时,通过有关部门适当的扶持和引导,就会大大加强各支队伍建设,使他们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队伍建设强了,为我所用,那么社区的力量就能锦上添花,社区面貌也会焕然一新。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我们非常强调文化功能来增强社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各种平台和项目,让社区居民在文化融合中实现统一共识,提升社区品味,推动社区进步。

  社区发展当挽起更多

  “公益人”

  笔者在走访调研中,有些居委干部讲到,现在社区志愿者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这些老年志愿者大多是党员、又是小区里的居民骨干,都持有一副热心肠,居委会许多群众性、公益性事务需要他们“搭把手”;与此同时,居委干部也从健康角度出发,无不担心他们逐步走向年迈的身体。一方面需要、一方面担忧,如此喜忧参半,颇显尴尬。社区志愿者老龄化在城乡一些地区客观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志愿者自身觉悟高,有较强的归属感。凡是居住于当地的老年人,较多与脚下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当他们退休后,不再忙忙碌碌时,社区的召唤便成了他们自愿的选择;也有的在工作期间,就已经早早“入列”。他们已习惯成为“公益人”,老有所为,持续坚守,获得人们的尊敬。

  二是老年志愿者发挥一技之长,赢得居民认可。几十年的工作,不少老年人通过学习、实践有了一技之长。退休后,他们有一定的时间,进入社区这个大舞台,居民需求给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快乐地享受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带来的喜悦。

  三是老年志愿者为社区所倚重,乐当“编外干部”。许多老同志凭借自身的良好言行与一贯的认真作风,在社区里形成一定的威望。围绕社区服务、管理及居民自治,做起群众工作来“有一套”办法。所以,这些老年志愿者被社区视作一支重要力量,作用明显,人称“编外干部”。

  老年志愿者是整体义工队伍中尤为闪光的一部分,值得人们尊敬。从社区进步与发展看,志愿者群体需要由多方面人员构成,才会凸显社会性、层次感,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贡献度。途径有三:

  一是巧搭平台,积极鼓励更多中青年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结合社区发展,在业余时间,搭建一些适合中青年居民特点、特长及感兴趣的活动平台,使他们唱“主角”,焕发应有活力。比如,创设“社区服务网站”、开展“公益榜发布会”、实施“邻里守望互助项目”等等,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感到社区的需要,提升与己关联度,激发主人翁热情,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体现一份社会责任。

  二是乘势借力,主动招募当地单位党团员成为社区志愿者。在当前区域化党建持续加强、不少基层党组织纷纷开展进社区服务活动的新形势下,社区党组织可以运用共治共建、联动联建的方式,将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一些党团员、积极分子充实到小区志愿者队伍中来。由所在社区开出“公益岗位”菜单,让双方党组织互商互通,然后由个人认领。利用节假日等时机“上岗”,为公益事务和居民服务助力,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拓展“众创空间”。

  三是广开才源,创造特色吸引“外来户”成为社区志愿者。一个社区,在推动自治共治过程中,一定要有自身特色或项目,如推行绿色环保、非遗传承,开展睦邻文化、社区照顾运动等。有了特色,就会吸引不同人群“加盟”。现在有些地方,志愿者队伍构成早已打破区域局限,“五湖四海”人,了却一个愿望、体现一份责任,奔向心有所属之地,从事信仰使然的“第二职业”。

  壮大志愿者队伍,挽起更多的“公益人”,既是城乡社区治理的需要又是文明进步的考量。笔者认为,核心就是一条,即不断发力,推动社区共治、居民自治步伐,积极鼓励和引导不同年龄的成员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并使这些可敬的“公益人”成为社会推崇的一种时尚。

  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五要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建设,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生产生活中去。那么,如何结合实际,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落到细处、实处和要处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抓住“五要素”推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意在努力与业内同行一起探讨,共同激活城乡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强化群众自治是“主线”。一个社区有没有活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居民自治开展得好与坏起到关键作用。换句话说,群众自治是社区发展的主线,也是基石。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全体居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广大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有了对象,工作也就有了针对性。居民自治是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它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实现的。它是在一定时期,通过社会动员和行政推动来逐步形成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通过其特有的做人的工作方法,唤起众力,凝聚人心,搭起自治的模板,促进自治的行为,实现自治的目的。

  注重宣传引导是“灵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其它行业、企业一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加强宣传教育与引导,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回到社区来说,那就需要教育引导居民在这个社区大家庭中,共同携手社区治理、共同履行居民公约、共同参与公益事务、共同促进群众自治。在宣传中,我们要讲清社区的概念和本质,要讲清社区与每一个居民之间的依存关系,要讲清这个特殊共同体的固有特性等等。通过宣传,不断指引前路,不断明确导向,让社区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让居民的智慧源泉得到进一步迸发,让社区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涌流,使“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真正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

  积极开展活动是“载体”。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只有简单地说教一种方式,它是一个科学管理体系,其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活动就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活动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常见的方法,也是居民群众最乐于参加的集体项目。我们既可以通过整个社区来开展,也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小区、楼组单元进行。当然,活动不是单纯地唱歌跳舞、游戏取乐,而是在活动中增进团结,倡导新风尚,释放正能量。大凡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行之有效的新村、小区,必定是一个各种活动经常化、多样化的共同体;在活动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形成更多人们的思想、行动自觉,为社区发展“增一分力”“添一把柴”。

  为民排忧解难是“重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做得怎么样?归根结底看成效,即为民排忧解难的力度、深度、满意度是否到位。物质决定意识。一个居民如果因为一件具体事情而犯难,或经济、或就业、或疾患、或婚姻、或纠纷,这个时候,我们的社区工作者若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千方百计为其解惑、排难,那么,他必定会感恩于你。你的一切言行,毫无疑问就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行径中的一处“重要驿站”,也是打开与居民间的一把“连心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解。这样,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便能“水到渠成”,其功能便会愈发得到显现。我们常说,“空谈误国”,的确,唯有“实干兴邦”才是正途。

  发挥社会协同是“合力”。社区也是一个“小社会”,除居民区之外,驻地也有工厂企业、商家店铺、机关学校、社会组织等等。如何把它们一起“囊括”起来,组成区域共同体,通过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方法来协同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看“聚力”的效能。从各地不少社区实践来看,创设一个有效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如“社区党建联谊会”“社区发展基金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活动平台,它像一双手臂一样,把大家挽起来,解决社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携手发展社区各项事业,着力构建社区驻地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这是一个双赢的效果,也是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必然的需要与硬举措。

  (注:《说说社区里的那些事》原文刊登于2021年12月《上海街镇社区治理经典文集》一书。本文有删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悦读
   第08版:绿岛
说说社区里的那些事
崇明报理论06说说社区里的那些事 2022-08-31 2 2022年08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