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逸阳:煮一杯我喜欢的咖啡

  文/刘黎明 摄/吴雄

  “你怎么什么都不会?”

  “你连这个都干不好!你为什么要来学做咖啡?”

  “你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

  ……

  这些直接的、质疑的声波从洪逸阳的记忆电台中飘出,呲啦作响,刺耳难堪。它们来自2019,穿越2020,抵达2021,在洪逸阳的脑瓜里炸出一声巨响——“你不行!”“我可以!”这是洪逸阳发自内心的反抗。每一代年轻人都想证明自己,生于1999年的洪逸阳,满面朝气,不是例外。作为一名咖啡师,他就是不相信,做出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有那么难吗?

  漂洋过海

  很难。因为故事的开头,十有八九都不容易。

  16岁时,洪逸阳只身一人,落地南半球,开启了澳洲的高中生活。异国他乡,生活是孤独的,但也是新鲜的,比如街头巷尾都弥散的咖啡味。上个世纪,咖啡成为上海街头小众的日常消遣。21世纪,咖啡在上海已然不再新鲜。然而,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洪逸阳起初对咖啡并不感兴趣。之所以说澳洲的咖啡味新鲜,是因为他意识到在澳洲,喝咖啡是一种时髦。

  这种“时髦”更像是一种当地风俗,“每天上班前大家都会搞一杯浓缩咖啡,或者拿铁”,而“赶时髦”更像是一种快速融入当地生活的方式。洪逸阳也开始学着当地人的模样,赶起了时髦。与中国街头流行的咖啡不太一样,澳洲咖啡的奶味很重,一口下去,没有苦,只有奶香。这股味道让不懂咖啡的洪逸阳感到快乐。

  快乐的多巴胺给洪逸阳埋下了兴趣的种子,但喜欢咖啡并不意味着自己要亲手制作咖啡,毕竟在现实面前,咖啡带来的快乐并不持久。

  电话那头,母亲很突然地和洪逸阳聊起生活费用的问题。学费、零花钱、房租……盘算一下,他自己也觉得这笔数目是骇人的。在当地打一份工缓解家庭的压力,是他学做咖啡的初衷。没有浪漫的情调,只有现实的无奈。连选择进咖啡店打工都很现实,因为他不爱社交。比起超市收银、餐馆服务员,他情愿在后台安静地调制咖啡。

  高二那年,他去了一家私人咖啡馆,兼职调咖啡。对洪逸阳来说,这段经历没什么惊心动魄的地方,很平淡。非要说有什么,便是开阔了眼界和思维。他从那时候就发现,花1000元额外报一个“咖啡师速成班”,拉出来的花还是很丑。基本操作学会了,换了一个环境独立操作还是困难。所以,不如在咖啡店里边做边学。

  不过,短短三个月,碍于学习压力,他还是弃了兼职。三年后,家里投资失败,资金出现困难,面对现实又一次无情的碾压,他在大二选择中止国外的读书计划。

  2019年初,再一次漂洋过海,他终于回家了。就像南美洲的咖啡豆漂洋过海进入中国一样,落地才意味着一切刚刚开始。

  独自战斗

  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享受生活,而是工作。凭借着国外三个月的兼职咖啡师经历,洪逸阳成功入职上海的一家星巴克。不过这次得从最简单也是他最讨厌的收银工作干起。

  倾听顾客的需求,机械地敲击电脑的点单界面,再问一句“先生,您需要办理一张我们的会员卡吗?”——他是抱着学习制作咖啡的初心来的,然而他的实际工作与咖啡制作流程没有任何关系。唯一能扯上关系的是洗咖啡杯,他会趁着这个间隙,偷偷观察身旁的咖啡师怎么做咖啡。

  “动作怎么这么慢!连杯子都不会洗吗?”同事的指责丝毫不留情面,也不留余地。

  也许是不爱讲话形成的内向型交往模式,也许是过往优越的物质生活带进骨子里的温吞,也许是溺爱的家庭环境带去的缺点,他的做事节奏向来不快,店里的同事都评价他“不食人间烟火”,甚至出言不逊。很多时候,标签一旦贴上,就难以摆脱。虽然洪逸阳言辞上不反击,但心底里正暗暗较劲,“我一定要在制作咖啡的技能上超过他们!”上班时间干不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就熬到下班。

  晚班之后,等到其他员工都回家,他便和店里唯一说得上话的伙伴搭伴一起练习制作几杯咖啡。在洪逸阳看来,这位朋友甚至直接把他拽进了“咖啡发烧友”的坑底。从一开始只在店里利用现成的机器设备练习,到后来自己买小型的设备回家研究手冲咖啡。这一切都被他的父母、长辈看在眼里。

  直到今天,洪逸阳的家人依然不太支持他的“咖啡梦”。奶奶希望他继续读书,总会唠叨两句让他把学业完成;爸妈希望他能成为西装革履的白领,拥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为此也帮他联系老师、寻找线人。这两年没少听劝,洪逸阳不是没有动摇过。妈妈一喝咖啡就心悸,爸爸只爱速溶咖啡,他在家做出来的咖啡也只有自己品。“可能真的是我太‘菜’了吧!我想不出什么方法满足他们的口味”。

  迷茫是咖啡师行业里大多数从业者的状态,尤其是做不出自己想要的味道时,无力感和漂泊感包裹着整个人。“我的人生该往哪里走?”“以后这个行业会不会被机器人代替?”“是暂时做这份工作当个过渡,还是坚持下去?”——那些担忧那么天马行空,又那么逼近真实。

  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他只能选择熬下去。熬着熬着,总是会有机会。2020年,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需要从星巴克普通门店抽调颜值在线的员工过去工作,洪逸阳个子高挑、外形俊俏,却又不受同事待见。他自然被“踢”进了南京西路的烘焙工坊,自此,他终于摆脱那个不友好的环境。

  势如破竹

  植物界有一个生长规律叫作“竹子效应”。竹子用四年时间扎根土壤,向上生长3厘米,待到第五年,竹子便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向上生长。洪逸阳也像竹子一样,在新的环境里迎来了他的第五年。冲破原来的束缚,他在咖啡味的土壤上自由地、贪婪地向上、向上。

  他说自己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只是幸运地碰上了对的时间、对的人。烘焙工坊的店经理是个热心肠,允许大家为了自己的能力去发展锻炼。在店经理的支持下,洪逸阳多了些练习咖啡的机会,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乐趣是在一次次研究中发现的,他喜欢研究咖啡时沉浸的状态,好像把自己丢进了一个真空舱,没有声音,只有自己,没有烦恼,只有平静。

  有一天,他调制出了一杯自己的最爱。平衡的口感,苦中带着酸,却都恰到好处。偶然调制出来的味道直击心灵,却无法复刻。他不甘心,他一定要找回相同的感觉。相比之下,洪逸阳发现咖啡烘焙坊里的客人比普通门店里的顾客更专业一些,虽然他不爱说话,但出于求知欲,他愿意和懂行的食客交流。

  交流不止于此,参加比赛可以和更多职业咖啡师开展技术交流,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只需用手、用眼、用心。在星巴克举办的内部比赛里,他拿到了区段赛的冠军,也因此晋升为星巴克的DCM(区域咖啡大师)。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身上,洪逸阳看到了进步的空间,“我很羡慕他们比赛时放松的状态,我的心态不好,不知道是因为害羞还是怎样,我很紧张”。“放不开”的状态让洪逸阳既期待比赛又惧怕比赛,店经理想帮助他改变,于是邀请食客开办10人以上的咖啡教室,让洪逸阳独自上台讲解。一场又一场,洪逸阳在慢慢打开自己,也开始愿意和别人交谈。

  面对的人越多,压力也越大。挑剔的食客会在咖啡课堂上尽可能展示他们的专业性,对咖啡的品鉴头头是道、对商业价值的判断专业到位,这些都在无形中给洪逸阳施加压力。他害怕露怯,更害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话在所有人面前贻笑大方。

  但洪逸阳终究是幸运的,他没有出错,反而是势如破竹的生长劲头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他也越来越着迷于研究咖啡。大半年后,他遇上了瓶颈期,他意识到一个人闭门造车不是长久之计,要么斥巨资请专业老师教导,要么斥巨资更新设备。所以,他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口。

  2020年11月,他的经理要升职。他找到经理透露了自己想要离职去谋求更好的发展,经理便牵线搭桥,介绍他和少山咖啡的门店店长认识。

  小岛生活

  跳槽手续不复杂,只是工作环境从市中心直接跨越到崇明岛。少山咖啡在崇明岛上开设了属于自己品牌的咖啡烘焙厂,世界各地的咖啡豆子、高端完备的烘焙设施、安静闲适的小岛环境,这都让醉心于研究咖啡的洪逸阳感到兴奋。少山咖啡烘焙厂的经理薛进平打趣他说:“原来我们是来帮助你实现梦想的。”

  在小岛,洪逸阳的生活几乎都是和咖啡打交道。早上九点,他会来咖啡厂处理咖啡豆烘焙订单。这些订单来自少山咖啡自己的门店以及其他客户。初步处理生豆、深度烘焙、拼配咖啡豆……整个过程心无杂念,只需专注眼前的一颗颗咖啡豆。下午两点之后,时间都属于他自己。他一遍遍调整各种咖啡豆的拼配比例,每种咖啡豆都有独特的口感、香气,混合在一起,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在这里,他终于找回了那杯让他魂牵梦萦的味道。豆子产自南美洲洪都拉斯的一座庄园,刚找到的时候,洪逸阳无疑是兴奋的。可慢慢地,兴奋感褪去,转而为叹惋。为了生存,那座庄园改变了经营策略,咖啡豆不再纯粹了,里面开始掺杂香精。这是洪逸阳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奇怪的举动”。他不是不能理解商业经营的难处,就像是在少山咖啡烘焙厂,他自己最爱的拼配产品以口味为第一要素,而工厂里订单量最大的拼配产品是以性价比为第一要素,口味和商业价值之间需要做出平衡。这种平衡对洪逸阳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他和小伙伴也还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绝不是往咖啡豆里掺杂劣质的工业材料。

  这份坚定的职业态度是难得的。洪逸阳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想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但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要成为“大师”。在少山咖啡定期举办的咖啡文化讲座上,他总能遇上一些“大师”,用精美的话术将自己包装成一个精通咖啡的形象,去哄骗有心学习咖啡的人入门,却拿不出实质性的内容说服人心。

  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拿出过硬的实力。洪逸阳深谙此理,所以他下班回了家还会研究,他宅在家里,在视频网站上搜寻最新的咖啡资讯、理论,然后第二天再去实践。“在这行干久了,对咖啡的理解也不一样了,以前的想法很单纯,现在发现一杯好咖啡和物理、化学知识息息相关”。

  有些时候,洪逸阳会跟在清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的朋友聊聊,也是聊咖啡,聊化学元素对咖啡口味的影响。有些时候,他会练习演讲口才,他总觉得自己授课的咖啡课堂还差了点热络的氛围,他不想成为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类老师,只会讲,不会互动。有些时候,他也会请教他人一些经验,在他看来,一间咖啡馆不是简单的小资情调,而是靠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做出来的。

  就像大多数的95后一样,尽管面临着来自各方各界的压力,洪逸阳还是觉得自己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他想做的、能做的、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只是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故事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悦读
   第08版:绿岛
洪逸阳:煮一杯我喜欢的咖啡
崇明报故事04洪逸阳:煮一杯我喜欢的咖啡 2022-02-23 2 2022年02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