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卓君
本报讯 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一网通办”施行已有三年多。在不断深化服务的过程中,这一便民服务还存在哪些难点痛点?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近日,民盟区委副主委、崇明区大数据中心主任黄宗逵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和深入调研,就这一问题撰写了提案,并被市政协采纳受理。
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确立了“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的改革目标,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但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改革攻坚新要求,“一网通办”要往深里走,还面临一定的困境,一些制度性瓶颈有待突破。
中共上海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城市治理“牛鼻子”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既要突破现有瓶颈堵点,也要回应城市数字化整体性转型的新期待。对此,黄宗逵多次深入一线,实地调研。
黄宗逵经过长达半年多的调研,几易其稿,围绕“一网通办”的“自我革命”,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提案。提案建议“一网通办”往深里走,需要审批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办事流程上进行革命性重构和制度性再造;需要破除数据孤岛,互联互通全方位推动数据共享;需要协同联动多维度融合保证线上线下“标准一致”、需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优化平台功能,保障界面操作简单易懂,系统稳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