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崇明本地人,但是个在“崇启海”生活圈里长大的人。
小时候,大院里有户人家的小妹嫁到崇明,崇明于我的印象,便由此停留在父母邻居口耳相传的奇闻逸事里。崇明是座岛,姑娘在岛上买了幢大房子,岛上的人和我们说话口音相似,但每次回来都要坐船,所以老人既欢喜她嫁了好人家,又发愁她不能经常回家看看。
岛,是遗世独立的桃源之境——这是上大学前的认知。
崇启大桥通车后,我家去上海都能自驾了。我的大学在上海,从家往返,一来一回,四个小时,每每见到桥畔的白色大风车,便知道离家越来越近了。高速带来了便利,也缩短了思念的时间,刚过去的两会期间,同事讨论岛上的交通直言:“以前我们根本没办法想象从小岛出去工作后再返乡定居工作生活,现在大桥开通之后,回来的人渐渐多了。”
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地,我来到崇明岛上工作。江风流水养人,鼻炎竟也好转不少。生态环境好,人便有闲情逸致沿着景观大堤凭栏远眺,浪潮滚滚,裹挟着鲜甜的空气,虽无摩天大楼相伴其后,却多了潮平两岸阔的静谧与况味。这座岛屿也远比我想象中更有活力,90后同事的活泼进取自不消说,便是扎根于农村,也能在畦田与河塘间窥见90后“农人”的身影。自此,新农村才有了“新”的意义——人才引进、青年返乡,岛屿一派生机活力。
掐指一算,停留小岛已一年有半。光景不长,却实实在在见证着崇明的变化。乘着花事盛会的东风,小岛上公路升级,景点翻新,人们的生活更美丽、更便捷;优质生态下,西沙东滩的湿地上总有飞鸟成群。雨后春笋般崛起的民宿群与乡村里大幅的墙体彩绘相得益彰,这些乡村活力新图景都是生态建设的成果,它们也终将成为我脑海深处鲜活的、无法忘却的小岛回忆。
再过六个月,我即将离开崇明赴港求学。来此是七月,离开也是七月,这座岛屿用它的风、水、光治愈了我。我的人生中再也不会出现第二座“无忧岛”了。新年的时候,同事做了一张年终总结图,密密麻麻的照片写满了小岛的美丽与宜居,我讨要了一张过来,存进硬盘,企图以此抵御日后的兵荒马乱。临走之际,总需要有些寄语和畅想。2023年再次回到上海,崇明会是什么样子呢?
交通会更加便利——道路更宽敞通畅,轨交也已在施工,回家变得更快,跨省通勤或许也不再是难事;水会更清、天会更蓝,那时,“长江大保护”成效愈显,“双碳”行动渐入佳境,东海滩涂更加干净,中华鲟不时跳出江面,或许,它们也会欢迎一个对小岛牵挂着的“游子”回家吧。
□ 刘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