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9月0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里雨
  □张绥娟

  我总是记得少年时的“云里雨”。

  “云里雨”一般都是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下一阵就止了,就没有风。

  8月,天空高阔湛蓝。三伏,本该很热,但会有一波一波的台风,吹走热浪。没有台风的日子,有时午后偶尔有一堆白云,睡完午觉的玉英每天都会朝天空望望,然后像天气预报一样地说:可能会下雨,或者今天不会下雨。玉英关注天气的原因是场心上晒着玉米籽。

  暑假中后期,我们的作业都做得差不多了。地里玉米成熟,各家都分到几麻袋玉米,搓玉米的任务是我们这些孩子的,大人们要下地,侍弄水稻、棉花——这是最重要的农事,一年的口粮和穿着都在那里。

  不过,对孩子们而言,搓玉米工程也比较浩大。用具有盛玉米果的藤盘、竹匾、竹畚箕,捆扎玉米芯的稻草绳子——我们事先搓好细而柔韧的。有为玉米果开缝的“蓬漏”——此物真正的用途是在“推笆”时,编好的芦笆上下两个边都须用劈开的竹片固定,固定竹片用篾丝,篾丝穿过厚厚的芦笆,必须借助那尖头的、半个圆柱的叫作“蓬漏”的用具。这物件是粗陋的铁制品,但是用来“摇”玉米比较好用。简单粗暴地从玉米果的根部向顶部铲过去,两三排玉米籽被挖掉,其余的玉米就很容易搓下来。也有用螺丝刀的,但是因为比较细,只能挖掉一排玉米籽,几乎没有用。

  新摘下的玉米湿度高,很不容易搓,必须晒。打桁晒玉米也是大工程,正式的程序是这样:早晨起来,搬出两张“马凳”,摆放到适当的位置,架上两根粗粗的毛竹,铺开一卷芦苇簟子,上面再铺上一张芦䉬(其实是竹子做的,和我们夏天睡的竹席很像,就是粗糙且大),然后把玉米果铺排上去。晒了一个“日头”,第二天就可以搓了,搓下的玉米籽也是晒在那桁上,晒上几天,玉米粒明显缩小了,分量轻了,手撸过去,感觉很滑爽,才可以收藏起来。

  搓玉米时可以慢悠悠的,小伙伴们一起搓,传授各种经验,讲许多故事。我们一般先找一堆长得好的颗粒大的玉米,另外放在一个藤盘里晒。然后一会儿吃一片瓜,一会儿嚼一节芦稷。进度慢了,母亲回来会批评,于是,有时候大家比赛着搓,玉英总是最快的。玉米籽到一定的量,就拿去晒。扔下的玉米芯到一定的量,就要捆扎起来,成一个个圆盘,堆放在墙边——这是冬天最好的柴火。

  晒了玉米,就要看天。有时候正讲着故事,忽然听到雨点啪啪地落下,玉英迅速地奔出去,说:“云里雨,不要紧的。”抬眼望,头顶有一大片灰色的云,四周的天还是清朗的,云是白的。大家用最快的速度,把大粒玉米的藤盘搬进屋,翻起芦䉬两段,盖住玉米籽。再翻起芦苇簟子,压住芦䉬,最上面盖上油布。然后盯着看一阵天,看一阵地,看细细尘土的地面被雨点击打出一个个涡,鼻子里也闻到那尘土的气息。

  往往尘土还没有润湿,雨就停了。偶尔我会觉得怅惘——为什么就停了呢?不如别下,害得我们忙来忙去!可是玉英已经依次打开盖玉米的油布、簟子和芦䉬,我也只好照样子跟上。最后用一种叫“拌”的木耙子,推平金黄色的玉米籽,晒在金灿灿的阳光中。那个倍加呵护的藤盘里的玉米籽,用手指翻过,也在阳光中闪着金色。

  有时候,一天有两三次“云里雨”,我们就重复两三次这样的工序。一宅子的咋呼和忙乱。

  有时候,玉英看看天,慌慌地说有“阵头云”,那是要下“阵头雨”(雷阵雨)了。阵头雨前有阵头风,比较大。阵头雨雨量也要大很多,我们就要收好玉米籽和晒玉米的所有用具。还要把每天早晨摆开来晒的玉米芯圆盘垛好,盖上厚塑料纸并压上砖块。还没做好这一切,天上乌云密布,大风摇动着大树,闪电来了,雷也响起来了。大风往往吹起厚塑料纸,我们须冒雨去压上更多的砖块,其实我们很怕闪电和打雷……

  晒干了玉米,我们都会急切地等待一个人——爆米花师傅的到来。那些大粒玉米,我们已经用升罗量好了,玉英告诉我们一锅爆米花需要多少玉米……

  其实,那些年月里,大热天晒的东西很多,油菜籽、麦子、冬春季的衣服棉被什么的。可是,只有晒玉米的情景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因为那些“云里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要闻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我喜欢果实累累的植物
心定自然凉
云里雨
乡村小景(油画)
品读《石头记》有感
崇明报绿岛08云里雨 2019-09-04 2 2019年09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