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上午密集的门诊,黄达民总算有时间歇一会儿了。
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这位53岁的心内科副主任每天的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黄达民告诉记者,心内科每天要看300位病人,一年里有3600人次住院,每年完成约2000台介入手术,而心内科只有17名医生。在这样的工作量下,每位医生都炼就了强悍的体力和精力。
黄达民,先后就读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2011年11月来崇明工作,多年来,他坚守在心内科的岗位上,每年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约90台,冠状动脉造影近500例,支架手术近200例,挽救了大量心脏危重患者的生命。
时间格外珍贵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今年3月26日凌晨5点03分,伴随着急诊科医生顾立华的初步诊断和一张心电图,心内科胸痛中心微信群的平静被打破了。被惊醒的黄达民拿起手机,扫了一眼大致情况,立刻做了回复,并启动了手术准备。
心内科医生的生活是极其不规律的,他们的手机就像个不定时的“炸弹”。心内科医生对微信提示音和电话铃声也是极其敏感的,深更半夜,只要手机响了,他们就得马上起床,披上衣服,冲进夜色中。“医院的夜晚和凌晨我都熟悉,因为经常在半夜和凌晨两三点钟接到需要抢救急性心梗患者的电话。”黄达民说,干他们这行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时间就是生命。”黄达民反复提及这句话。“就拿心肌梗死来说,黄金治疗时间为发病后3个小时,过了12个小时,心肌会全部坏死。一旦发生胸痛,及时就诊非常关键。”黄达民告诉记者,作为全崇明唯一的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医院在节省抢救时间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我们胸痛中心的手术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20分钟内要到位,所有准备工作要就绪。”
“护心”路上负重前行
5月12日下午6点40分,黄达民要抢救一位突发疾病的来崇游客。他在手术之前,穿上了30多斤重的铅衣。“这是防辐射的。”黄达民一边说,一边将胸部、脖子部位的防护做好。由于做心脏介入手术需借助X线透视,铅衣就是他们的保障。“穿着这么重的衣服,在导管室手术台上,连续数小时在病人的血管和心脏上展开精细操作,没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是感受不到辛苦的。”
虽然有了铅衣防护,但为了保持手部的灵活度,医生的手臂仍然暴露在外。“最直接的影响是放射损伤。”黄达民告诉记者,一些医生“吃”完射线后,白细胞短时间内就会下降,长期“吃”射线会导致抵抗力差、身体乏力。同时,由于长期负重工作,黄达民的颈椎、腰椎间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一切为了挽救患者的性命。”黄达民说道。
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作为一名心内科专家,黄达民参与完成了崇明第一台CRT-P手术、第一台单腔及双腔ICD手术。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医疗公益活动。不但在崇明的许多乡镇有他义诊的足迹,而且在祖国多地也留下了他义诊的身影。
2015年,黄达民得知中央统战部、步长集团即将前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同心·共筑中国心”义诊活动,他便主动报名参加了。7月6日至15日,在海拔3500米的阿坝自治州马尔康县,他长途跋涉,造访多个边远山区,为少数民族同胞义诊。扎西日岗寺僧人俄松多年来心脏不舒服,受限于当地的医疗条件,一直未得到确诊。黄达民详细问诊、认真检查,确诊其患有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并建议其前往医疗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进行及时治疗。当年10月,俄松在北京完成手术。“是上海的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术后,俄松通过微信对黄达民表示了感谢。
2016年4月20-21日,黄达民还前往福建省上杭县,参与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组织开展的专家义诊活动,在射山红军小学为附近群众和警备区官兵进行义诊。近日,黄达民又参加了由区卫健委组织的云南省临沧市对口帮扶巡回医疗。“每次去义诊,就会觉得学医再苦再累也值得,当你切身体会到老百姓对你的需要和尊重时,内心就觉得自己必须贡献一点力量。”黄达民由衷地说。
“护心”的道路上,黄达民和他的同仁们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