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情可贵 不应“变味”
  □记者  朱竞华

  人情往来本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维持良好社会关系的一种纽带,尤其在农村,人情礼俗更是被看得十分重要。然而,在当下的崇明农村,维系美好“人情”却渐渐成为一种负担,让不少农民倍感“压力山大”,甚至已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随礼成“难以承受之重”

  今年4月底,市民晓晴(化名)写信给县委书记马乐声,将其所见所闻的崇明农村种种“人情往来”为百姓带来的负担一一描述,并将越来越重的“人情债”现象比喻为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新“大山”。

  晓晴信中描述,在老家崇明,但凡生产队甚至更大范围内有婚丧喜事、孩子满月酒、有人生病等,队里人必须家家户户送礼金,有时生产队长还会带头号召其他村民前往,不送或送少了,就会被人说三道四。晓晴的一位老同学甚至还因不堪重负,宁可回到喧嚣的上海市区,放弃农村宁谧悠闲的生活。

  诚然,这位市民的来信反映了崇明农村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据记者观察,人情随礼确是名目繁多,且礼金逐年“水涨船高”。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崇明农村“人情”开支主要集中在婚事、丧事、生孩子、探望病人等几项上,此外,近年来孩子考上大学、甚至重点高中之后的宴请也开始流行。

  以农村丧事为例,按照习俗,生产队里有老人过世,除了主人家的亲戚朋友,队里的村民一般也会随礼。记者在询问崇明东、西部多地村民后了解到,过去,作为同生产队的,遇上丧事,人情随礼50至100元钱就够了,如今,别说50元,甚至100元都已拿不出手。一些地方,婚嫁喜事也有邀请全队人前往的习俗,这随礼更高。

  “队里的事还是小头,真正的大开销还要算亲朋好友间的人情往来。”三星镇南桥村一位六旬村民张老伯告诉记者,像他这一辈的人,父母辈和自己这一辈的兄弟姐妹都多,衍生出的亲戚细细算来真是不少。这家孩子结婚请喝喜酒,那家谁生病住院了要看望,因为亲戚多了,一年到头总会有些人情开销要支出。“结婚、孩子满月,500元起码,关系好一点的1000元起步,一年下来几千元的随礼是跑不掉的,多的时候可能要上万。”张老伯苦笑道。

  “几千块”也许对于在城市里工作的人并不算特别大的开销,但是农村人的平均收入与城市尚有差距。以张老伯为例,自己是企业退休职工,每月有三千多元的退休金,妻子长期在家务农,每月就几百元的养老金。“几千元”已经占掉老夫妻一年收入的不小部分。

  为何甘愿遭受人情“绑架”

  6月22日,晓晴写给马书记的信在“看看崇明”微信公众号刊登后,引来热烈反响。(下转3版)  (上接1版)其中,不少深有同感的崇明市民表示,人情虽是需要,但不该变味。还有些市民则认为:“并没有人逼迫你去送随礼,也没有人规定送钱的多少,决定权完全在自己。”既然主动权在自己手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甘愿遭受人情“绑架”?

  “人家通知你,是给你面子,你不去随礼,会让周围的人瞧不起。”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许多农村群众反映,随礼中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从祖辈开始就流传下来,如果自己不随礼、回礼,不仅会得罪邻里亲戚,还可能因此孤立了自己,被人背后说闲话,显得自己“独做人”。

  在随礼中,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遇上家中亲戚孩子结婚生子或有亲人生病住院,几个“亲眷”常会聚到一起,商量到底送多少合适。对于家庭并不富裕的人,倘若长期跟着大伙一起送了“重金”,就会成为一份负担。本该“量力而行”的事,到最后变成了“一刀切”,其根源还是面子问题。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人情随礼这件事,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相较于年轻人更为看重。他们通过随礼,不仅是为自己挣面子,更是为了下一代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铺路。记者曾听闻这样的事情:有一家人,孩子结婚办喜酒,结果赴宴宾客寥寥无几,气氛并不热闹,周围的邻里就开始背后议论,“这家人肯定不怎么会做人,亲戚朋友这么少!”谁又会希望自己成为被议论的主角呢?

  送礼的感觉被“绑架”,收礼的又何尝不是?现如今,农村婚丧喜事越来越大的排场、越来越好的酒席,源自主人家想要博取一个“好口碑”,当然,开销也不小。此外,“你来我往,送礼的不轻松,收礼的也只能高兴一时。”收礼的人总要“还情”,而“还情”往往还要加码,根据间隔时间长短,多加100至200元不等。收得多,还得更多,礼金数额也越抬越高。在本县东部地区一些乡镇,还有着主人家生病出院后,需“回礼”宴请送慰问金亲朋的规矩,对于刚刚出院精神还未恢复的主人家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消解“人情债”需“倡新风”

  “人情”固然可贵,需要悉心维护,但是,当人情开支成为一种经济负担,失去了原本“传情答谢”的内涵,那么,卸掉人情礼这个包袱,就已刻不容缓。

  当下,崇明生态岛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也到了重要节点,两项工作都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共同参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消解“人情债”,需要倡导新风尚。县委书记马乐声在收到晓晴的来信后,十分重视,当即要求县委宣传部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主题讨论活动,因地制宜提出“改陋习、倡新风”举措。同时,《崇明报》、“看看崇明”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也发文,邀请市民共同出谋划策。

  市民们的回应十分热烈。有人认为,婚丧喜事应尽量缩小宴请范围和时间,避免铺张浪费和过多的“人情债”;有人认为,探望病人,一束鲜花、一些水果同样能表达心意,不一定要以金钱衡量;有人认为,适当的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需有“度”;还有人建议,可以把相应的规章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倡导文明乡风,引导村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致富增收中去,遏制不正“随礼风”的滋生蔓延……

  中国一向讲究“人情”,可畸形的人情支出折射出的是消费陋习,助长着攀比之风,也给很多家庭造成了负担。如何让连年上涨的“人情礼”回归淳朴,还需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关注
   第05版:画刊
   第06版:专刊
   第07版:话题
   第08版:绿岛
人情可贵 不应“变味”
为沉重的“人情债”松绑
话题
崇明游
走在前做在前的爱心天使
记录变化 感受幸福
报头
崇明报一版要闻01人情可贵 不应“变味” 2016-07-06 2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