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回归乡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庆:再造“晴耕雨读”的乡村生活
■刘庆(右一)和家人、朋友品茶
  □记者  咸明

  “被大城市裹挟着往前奔跑,我们又迫切寻找一块清静、缓和的地带。非常自然地,我想到了农村,我的出生地——崇明岛。隧桥的开通打破了这个孤岛与外界的壁垒,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中和、切换有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了实现这样的城乡切换式的‘两牺生活’,我着手改建我们的祖屋。”几个月前,刘庆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如今,他每周末携妻带子,回到“容光焕发”的祖屋度周末。不少朋友闻讯来参观游玩,沉寂的乡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保存有“温度”的记忆

  沿六滧河上的二堡桥一路向东,两旁是青砖灰瓦的农家,没走多久,只见一面新刷过的“马头墙”上,凿刻着“知谷1984”几个大字。这便到了位于向化镇春光村的刘家老宅,掩映在深深浅浅的绿意里。主人刘庆迎出来,给我们介绍:“1984是父亲盖这栋房子的年份,老宅的趣闻轶事离不开鱼米,我就给它起名‘知谷’。”

  刘庆36岁,在市区开公司做设计,老宅经他花费8个月时间的改造,显得简约、时尚。柴火灶膛改为开放式的厨房,玻璃落地窗取代了木板宅门,水泥场心被防腐地板盖上,还辟出一小块草地。刘庆在小院里摆放了一块玻璃长桌,玻璃下放着一块鎏金雕花板,泛着乌光。“小时候,母亲每天打开橱门为我盛饭添菜,这块雕花板是其中一扇,经长年累月的抚摸,所以润泽有光。”

  这块板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小时候,刘庆边摸边对板上的人物如数家珍。“长大以后做了设计,我发现手工作品比流水线制品多了一样东西,叫温度。”刘庆说,改造老宅,一定要把它的“温度”保存下来。

  父母随手扔掉了这块雕花板,经过一番折腾,刘庆把它捡了回来:“我觉得房子的美感本身就是一种功能。”除了门板,刘庆在改造祖屋时,还保留、搜集了不少“老家什”,比如独轮车、缝纫机、竹篮、柳木箱子、手扎兔子灯,它们或承载了儿时记忆,或是一个时代农村的缩影,呈现在人们眼前,与时间一起静静地流淌。

  夜晚,刘庆打开院墙上的灯,夜灯摇曳,清风拂面,寂寥的村落有了难得一见的四代同堂。

  当“诗意”遇到“生意”

  “老伯,现在你们住乡下什么感觉?”“小刘,那你们住大城市什么感觉?”

  这是一段曾发生在刘庆与老乡之间的对话。长期在市区打拼的刘庆,之前很少回老家看看。在他印象中,农人家门口守望着的,是手拄拐杖、形单影只的老人。对长江彼岸家乡的记忆,只有米饭的香甜没有变。“每次回崇明,都能吃到舅舅家的新米。”刘庆不禁好奇,为什么每次回家都能吃到新米,舅舅告诉他,稻子割下来以后先存着,等家里来了客人再碾出大米。

  “乡愁中的背影,正是老家这些淳朴勤劳的身影。”刘庆说,舅舅的这个回答,让他来了灵感,也让他重新找到了乡愁的温度。为很多国际大牌做过设计的刘庆,便把舅舅家碾新米的故事做成“知谷”米袋包装,一举拿下全国农产品设计包装金奖。

  能不能把农村的其他东西也注入设计元素,提升价值?刘庆开始把目光投向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巧的是,4年前他认识了张杰,两个同龄的崇明小伙聊得投机。资深金融人士张杰回到崇明做起了农产品经纪人,跑遍了全岛为农户做中介服务。“张杰心中有个结,他说,做农产品经纪人可以将‘崇明味道’送出岛外,却留不住同乡人匆匆回岛又速速离去的脚步。放眼望去,他们留在岛上的老宅只是几间空荡的旧屋。”刘庆说,他和张杰都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但发现仅凭一己之力太过单薄。

  一个是文艺范儿的年轻老板,一个是精通金融的经纪人。刘庆说:“当诗意遇上了生意,我们就知道这事有戏。我们要把乡愁情怀体现到极致,让它在岛上诉说更多动人的故事。”

  回到让我心安的故乡

  今年初,“知谷1984”改造完成,每逢周末,刘庆就带着妻儿回到祖屋和老人同享天伦,亲朋好友来此品茶聊天,也会去菜地里浇浇水、锄锄草,去河边钓钓鱼,或者在躺椅上翻翻书……萦绕在刘庆脑海里晴耕雨读的田园画面成真了。

  “我们这件民宿作品是成功的。”刘庆说,有很多崇明人前来参观,且大多和他们同龄,聊起上海周边预订火热的江浙民宿,他们感慨“舍近求远”太可惜——生态岛离市区已不再遥远,若能在崇明打造出有特色的民宿产业,一定会开发出新市场。

  更让刘庆和张杰欣喜的是,他们已接洽了一拨又一拨有意改造老屋的同乡,“其中有几位和我们一样,体验过不同的民宿,他们有的希望老宅吸引背包客后,还能保留农活体验,有的希望把老宅里最有故事的物件作为民宿的主题。”刘庆说,每完成一次接待,他们的信心就增加一分。

  盘活乡村的,不一定是一桌饭菜,几种特色农产品,也可以是一种创意、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来宾沉浸在乡村氛围里,吃一顿夕阳、月光或是萤火虫相伴的晚餐。只有思维再生,才能真正带动乡村软硬件的再生。“知谷1984”需要共同体的加入,两位创业青年决定成立“崇明岛民宿连锁基金会”,寻觅投资者,帮助岛主们一起改造闲置老屋,打造成民宿。

  张杰在朋友圈里也有一句名言:“任何一种情怀,完全脱离商业,也只是纸上谈兵。”在他看来,老宅改造为民宿,不仅仅是吸引游客,还包括更多渴望城乡“两栖”生活的“农二代”,“吸引他们回来,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故乡在哪里?吾心安处是吾乡。“假装”没有故乡的流浪者和现代人,终归要回到心安的故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回归乡村
   第06版:悦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回归乡村
经营“另类”开心农场做简单幸福农人
刘庆:再造“晴耕雨读”的乡村生活
徐豪杰:回乡投资旅游是我得意之作
崇明报回归乡村04刘庆:再造“晴耕雨读”的乡村生活 2015-07-22 2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