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卷首语~~~
卷首语~~~
卷首语~~~
卷首语~~~
卷首语~~~
卷首语~~~
卷首语~~~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卷首语
人文坚守
  □黄海盛

  读本期杂志的样刊,我的内心不胜沉重。

  4月初,周惠斌跟我说,有一个崇明籍的青年学者,研究古典文学的造诣很深,风华正茂,却英年(36岁)早逝,能否这一期刊载,既是对此人的介绍,又寄予一份怀念。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我一向主张《风瀛洲》以人物为主题,风光、风物、风气、风俗、风情,莫若风流人物最为鲜活。毛泽东说,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我坚持《风瀛洲》以人物为封面,只有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作为的人,才是崇明的骄傲和希望。

  我一口气读完了追记张晖的几篇纪念文章。我和张晖素未谋面,先前也毫不知晓,但是其同学、老师、领导的祭文深深震撼了我。想不到崇明竟有如此青年才俊在学界光辉耀目,想不到天妒英才事业未竟却撒手人寰,想不到在当今浮华世风中竟有人选择孤独的人文领域,而且如此痴痴傻傻地不惜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哀哉!痛哉!惜哉!

  掩卷沉思,我们的社会还有几个这样的人文坚守者?少之又少,如今又少了一个!联想起今年1月份、59岁离世的著名法学家、政治家邓正来,也是一个苦心孤诣做学问的教授,一生追比先贤。生前因为身体不适,曾有学生以“罢课”的形式力劝他休养。学生写信说:“老师,健康是最最重要的。”邓回答:“我觉得非常荒谬,单纯的健康有用吗?人活着光会喘气就行了吗?对于一个读书人的一生,在学术的追求中终结自己的生命,对他来讲就是最好的离开的方式。”我五体投地于这样的思想境界。一个做学问的人,本来生活就已经很清苦,更何况甘愿以生命为代价。

  斯人已逝,过多的悲痛也于事无补。我们缅怀他们的成就,更敬崇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态度。这些做学问的苦行僧,非但对拮据的生活和艰辛的治学没有一丁点抱怨,反而却在孤寂的冷板凳上找寻莫大的快乐,字里行间不时透溢着喜悦和满足。他们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废寝忘食,却始终乐此不疲,谈及学术上的成就,就会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本期“封面人物”、著名主持人董卿在她的自述中也说,还有什么比工作更快乐?我生活当中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满足感、所有的幸福感几乎都是在舞台上获取的;当舞台上的灯光亮起的时候,仿佛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一刻。可是,在董卿成功、幸福的背后,我们有谁看到她吃泡面拦出租,在寂寥的时光里一次次将眼泪拭去,咬着牙继续默默前行!

  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文的意义已经被篡写,文化俨然成为消费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认为,目前的趋势是一切幸福或快乐指数都以“享乐”为归依,而享乐的原动力是欲望,两者皆是物质层面的,精神上的享乐却不知何去何从。人文批判式的痛贬发人深省。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光有钱是不够的,它需要智慧,快乐和幸福是从每个人的心里生发出来的,人要回归到自己的心里才能真正找到那种幸福的感觉,而不是仅仅依托外在的世界。由此我又想起前段时间阅读梁启超先生在1928年8月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所作的一段演讲。他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起到咽气的那一秒止,除了睡觉以外,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确实,一个人即便地位低微,即便忙碌劳苦,然而若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他的生活乃至生命就有价值和意义。正如先哲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我想,这也是我和周惠斌一拍即合决定编刊追忆和痛悼张晖的主要原因。因为,人文的执著与坚守,正是我们憧憬与表达的办刊理念,而快乐的人生追求何妨寄寓于我们的人文苦旅之中。惺惺相惜,缘于相同的人文情感相同的人文诉求,尽管我们所在的阵营当下仍不齐整。但这是我们的态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科普
   第07版:科普
   第08版:绿岛
人文坚守
雅安一首无法写出的诗(外一首)
善意的接力
写给H7N9的一封信
小幸福
《千年荒山今日美》
隶书七言联
崇明报绿岛08人文坚守 2013-04-24 2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