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赝品
  □楚凡

  现在电视中有一档节目很吸人眼球——鉴宝砸赝品。之所以有较高的收视率,不外乎国人对“宝”的心仪,对“宝”的价值的期盼,对拥有“宝”的人的羡慕。在普及鉴宝的经验,增长历史的知识,奉劝世人小心追市方面,其功远矣。那些收藏宝物的人,若是短了法眼,拿了些仿作来鉴,仿品是要被一锤子砸碎的,算是一种当场的打假。 

  我看这档子节目,亦是津津有味。对宝物的鉴赏,经大师和专家的点评,是可以赏到物本身之外许多有益的东西,让心灵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思绪畅游在古今能工的匠心上,让一派手艺、一宗技法深深印入脑海,无论如何是一种人生充实的快乐。只是对于“砸”,颇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所谓藏宝,理应离了物本身去思考。宝藏的生命并非藏品本身,而是藏品所用的工艺、技法和心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由源远流长的技艺及其进步所构成,藏品只是在这些进步史上某一节点的一个佐证而已。拥有货真价实的藏品是一种福分,也是难得的缘。拥有的藏品更应被充分地研究以知晓其蕴含的历史、内在的工艺和外露的展示之美。真正的藏宝多数在斗转星移的岁月变迁和纷争不休的朝代更替中灰飞烟灭了,能够传承留世的乃是日益贴近实际得以保有至今的手法和技艺,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粹,也是艺术价值的精髓。 

  今人仿古作伪其实是一种溯古情怀的流露,也是技师工匠糊口自励的一种手段。工艺品存形求神,只要形在即已成品。若能仿得形神俱似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说白了,也是有心用功的回报,更是文化传承的福音。有清一代,以瓷器论,咸丰年间仿乾隆朝,乾隆之世仿康熙时期,以今天的眼光看,均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倘若当年也似今天这般见仿则鄙,逢伪即砸,不仅物已碎尽,恐怕技艺也无法薪续火传。 

  艺术的做假,本身是复杂的过程,断不是食品及用具的仿冒,粗制滥造而可为。以民国时期书画仿前人的作品来析,能够让人当真迹收藏的,其产生的过程也是笔笔心血,耗时累年。作伪的人首要天赋,再者须年少静心,凝神临摹。初入此行,只是随意涂鸦,以鉴天赋。过了一段时日,才由供他们练字习画的人将他们分门别类,选定前人大家的作品专攻其悉心研磨仿效。这个仿效的过程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如此假以时日,百数十人仅出一二头挑,才可堪当作伪之任,人力心血,足见一斑。 

  以这样的认真和用心,所仿之作,虽非真品,也必定是艺术之精货。至于流入市场,利用众人追古求宝之心,得不义之财,实非民族文化道德所能姑息。然仅因非真而付之一炬或猛然砸碎,确也天可怜见。 

  近现代书画大家和研瓷弄泥制具之大师,多半由仿作入手。技艺之精,追古之外,凭借现代技术和知识,俨然已有超越之势。所制所作,价值之高,价格之不菲,早已令市场人心为之一振。因了这个态势和原因,中华手艺正在相传,民族文化亦在远播中弘扬。 

  以食用之徒的真伪论看待艺术文化的是与非,缺的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分类论证、坦荡包容的心,更缺的是对传统精髓世代相袭重要性的感知。 

  毁弃一物,并无大碍,砸碎了追求传承技艺的热心,则是民族的悲哀。 

  举锤相向之时,要懂得用艺术的思辨来分辨艺术,千万不要简单地一句“去伪存真”而敲碎了历史文化之所以传承的命脉。 

  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回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旅游
   第05版:艺术
   第06版:政风行风
   第07版:生活
   第08版:绿岛
听雨
赝品
图片新闻
岁月如歌
离土
图片新闻
崇明报绿岛08赝品 2012-09-12 2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