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崇明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过程中,针对传统菜场基础条件落后、环境脏乱差、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通过深入调研、政策扶持、绩效考核等措施,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管理模式,实施“五个统一”管理模式,推动菜场建设与管理的生态化、智慧化升级。天峰菜场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智慧化改造,实现了环境优化、食品安全监管强化、购物体验提升等成效,为其他菜场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崇明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助力。
一、主要做法
(一)深入调研,找准问题
自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崇明区经委牵头,邀请上海市商情中心对全区52家集贸市场进行实地调研,与商户、居民面对面交流,了解需求和想法,提出“生态空间、生态管理、绿色消费、绿色服务”四大生态建议。通过调研发现传统菜场存在基础条件落后,环境脏乱差、地面湿滑、摊位布局不合理、通风不好等问题,同时管理模式粗放,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二)政策扶持,激发动力
近年来,崇明区出台《崇明区推进生态集贸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生态市集建设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按照项目审价报告中乡镇人民政府投资总额为依据,由区级联合评审小组评定生态市集一、二、三星级,分别按照25%、30%、35%的比例给予项目建设经费支持,支持总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和2000万元。
(三)建管结合,提升品质
探索“统一生态标识、统一绿色服务、统一追溯管理、统一智慧运营、统一垃圾分类”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推动菜场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截至目前,按照《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全区已通过验收的生态市集达到17家,还有3家完成建设待验收,1家计划改造。
(四)智慧赋能,优化服务
以天峰菜场为例,投入约438万元,历时三个半月,对菜场的外观墙面、内部地面和顶面重新修缮,优化摊位布局,完善配套设施。安装30多只高清探头,实现全方位监控;设立服务台,配备公平秤、医药箱、饮用水等;在每个经营户的摊位上安装电子显示屏,显示摊主信息、营业执照、菜价及交易记录等;应用肉菜二维码追溯新技术,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查询食品的来源、去向,责任追溯清晰明了。
同时,天峰菜场作为首批智慧菜场试点单位,再次投入约5.8万元,建设数据可视化大屏,实时更新菜价、食品检测结果、商品销售数据等信息;设置电子化的市场导视图,提供市场介绍、商户查询、食品追溯介绍等功能;设置智能电动车充电桩,为周边居民和商户提供便利。
二、取得成效
1.菜场环境显著改善。天峰菜场改造后,外观墙面、内部地面和顶面焕然一新,摊位布局优化,公用走道宽敞,配套设施完善,市场内部整洁有序,无外漏垃圾、异味,乱设摊、乱堆物现象彻底杜绝。
2.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天峰菜场配备快检室,每天随机抽取摊位上的蔬菜、猪肉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涵盖蔬菜农药残留、猪肉注水和瘦肉精等情况,检测结果及时公示在菜场醒目位置,同时追溯系统与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委员会、区市场监管局等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3.购物体验大幅提升。天峰菜场引入“智慧农贸”项目,摊位上的电子显示屏显示摊主信息、营业执照、菜价及交易记录等,市场公共区域设置数据可视化大屏、电子化市场导视图,为市民购物提供便利,市民在购物时能够轻松获取各类信息。
4.菜场管理更加规范。天峰菜场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如《集贸市场行业规范》《集贸市场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集贸市场安全消防责任制》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随处可见,宣传栏、导购图设置规范,公示栏内容完整,投诉箱和意见簿记录齐全。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菜场管理与垃圾分类紧密结合,保洁人员责任明确,经营户积极配合。控烟工作也得到了严格执行,市场管理人员和经营者签订了《控制吸烟承诺书》,相互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购物环境。
三、经验启示
1.坚持生态优先。崇明区菜场建设紧密结合生态岛定位,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管理模式,为其他地区菜场建设提供了生态化思路,推动菜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强化政策扶持。通过政策扶持激发各方积极性,推动菜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为菜场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可为类似工作提供借鉴,确保菜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3.注重智慧赋能。天峰菜场的智慧化改造为菜场发展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菜场管理科学化、高效化,为其他菜场智慧化建设提供了经验,推动菜场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推动多元共治。通过召开“开门办实事”推进会,邀请各方代表参与菜场建设管理的讨论,构建多元参与的共治共享格局,为菜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菜场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