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绿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茄子擦锅的夏日味道

  □ 施炳刚

  农历六月初六的日头,总带着股怀旧的暖意。老家的灶台前,少不了摊面饼的烟火气。老辈人相传,这日子原是皇家要晒龙袍的,百姓们跟着效仿,不知怎的,倒把晒衣的讲究,酿成了舌尖上的习俗。《崇明县志》里的墨香还未散尽,三百多年的时光,就这么藏进了一张薄薄的面饼里。

  调面糊是个细活。瓷盆里的干面粉堆成小山,清水一浇,便化作了软乎乎的云。打个鸡蛋进去,金黄的蛋液裹着面香,像极了乡间黄昏的颜色。老人们总念叨,调面要顺着一个方向转,手腕子得稳,心也要静。木筷在盆里转出圈圈涟漪,面糊渐渐变得透亮,像是把岁月的褶皱都熨平了。这时候深吸一口气,生面的清甜混着蛋香,直往鼻尖里钻,勾得人忍不住想舔舔嘴角。

  烙饼的铁镬早早就烧热了,火不能太旺,得像春日的风那样温吞。切半段茄子,在水油混合的碗里打个滚,往锅里一擦,“滋啦”一声,油香便漫开了。舀一勺面糊淋进去,手腕轻轻一转,那面糊就像听话的孩子,乖乖铺满锅底,渐渐泛起细密的小泡。等边缘微微卷起,用竹铲刀轻轻一翻,金黄的饼面就露出来了,像是被阳光吻过的颜色。这时候的厨房,飘着焦香与面香,让人想起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眼巴巴等着第一块饼出锅的光景。

  摊好的面饼要放在倒扣的竹编洗菜篮底,透气的竹篾隔开了粘连,也留住了温度。吃的时候最是热闹,搪瓷盆里摊开面饼,随手夹几样时令菜——金瓜丝拌着金针菇,脆生生的;土豆丝炒肉丝,油汪汪的;还有豆瓣泥的绵密,韭菜炒蛋的鲜香,往饼里一放,卷成个胖鼓鼓的条儿。咬上一口,面饼的柔韧裹着蔬菜的清爽,混着酱料的咸香,直叫人眯起眼来。小时候总爱把饼卷得高高的,举在手里像个宝,边跑边吃,碎屑掉在地上,引得小鸡们扑棱着翅膀来追。

  如今的摊面饼,早没了那么多讲究。网上买来的机器通上电,调好了面糊往上一沾,“叮”的一声,一张饼就成了。可不知怎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少了茄子擦锅时的“滋滋”声,少了转锅时手腕的巧劲,少了竹篮里飘出的缕缕热气。但那些老菜谱还在——肉丝炒土豆丝的锅气,糖醋黄瓜丝的酸甜,肉末豆腐羹的滚烫,依旧是记忆里的模样。咸鸭蛋切开时流出的红油,总能在饼里晕开一片乡愁。

  坐在空调房里吃着机器烙的饼,忽然想起老家的灶台。烟火熏黑的墙根下,爷爷总说:“面要顺着劲儿调,日子也要顺着心过。”原来摊面饼的学问,从来不止于一张饼的薄厚软硬。那顺时针搅动的面糊,是老辈人对生活的执念;那小火慢烙的耐心,是时光沉淀的温柔;那卷进饼里的各色菜肴,是对节令的敬畏,对土地的感恩。

  岁月变迁,曾经只在六月六才有的美味,如今成了寻常餐点。可每当闻到面饼的焦香,总会想起老家的屋檐下,竹篮底里摞着的金黄饼子,想起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想起老宅子里孩子们追着饼香跑的欢笑声。原来有些味道,早已刻进了骨子里——它是旧时光里的烟火,是乡土记忆的味蕾密码,更是无论走多远,都能牵住游子脚步的那根细细的线。

  摊开一张面饼,卷进的不只是菜,还有阳光、风雨、岁月,和永远也说不完的乡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画刊
   第05版:生活
   第06版:理论
   第07版:法治
   第08版:绿岛
封面画展
茄子擦锅的夏日味道
新河镇,当年老外登陆崇明的第一个地方
《静物·莲蓬》(油画)
永远的长征
崇明报绿岛08茄子擦锅的夏日味道 2025-07-12 2 2025年07月12日 星期六